扶残助残企业 | 携手共进,点亮生命之光,共筑美好未来
来源:动静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7日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然而,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因身体的缺陷而步履蹒跚,在生活的道路上显得尤为艰难。

但幸运的是,有一群企业,他们默默奉献,用爱心和行动为残疾人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携手残疾职工共筑小康梦

黔南州福泉市一家生产无纺布制品的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2016年专门建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车间,公司现有职工128人,其中残疾职工42人。

谈起一开始为何想到招收残疾职工时,公司负责人袁方舟说:“根据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来看,技术含量不算高,一开始试用了几个残疾员工,蛮不错的,沟通起来也很顺畅,从那之后就逐渐开始大量招收残疾员工。”

为了让更多残疾人自食其力,拥有一份体面工作,公司按残疾类别和程度,做到因人设岗。为了确保企业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将部分健全职工安排到残疾人车间,专门为残疾程度严重的残疾职工进行帮助。对一些行走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在产品搬抬时专门安排健全职工负责“结对帮助”,对只有一只手的残疾职工,还设立了个性化“专岗”。企业精心设计周到安排,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就业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位到公司上班的残疾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劳动致富。公司制定残疾职工招聘计划,每年都超比例录用残疾人职工5名以上,从2016年以来累计安置100多名残疾人就业。

公司招收的第一位残疾职工目前已在职9年,工厂刚开时就通过朋友介绍来到了公司,由于自己的爱人也有残疾,加上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压力大,但是这份工作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如今,这位员工早已和袁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然,针对残疾员工,公司也有好福利。包括免费吃住,在残疾人车间安排定制了饮水机、放水杯手机的壁柜,在节假日以及员工生日,送上礼品,有时也会对残疾贫困职工进行慰问,让员工感受到关怀。

照亮生活之路的温暖企业

从借钱创业到现在拥有购物、农业、配送、餐饮等产业,这条路蒋红英走了26年。

蒋红英,女,六盘水盘州市的一名家喻户晓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发展为旗下有购物广场、生鲜冷链配送中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余个项目。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贡献。在她的公司里,有一群特殊的员工,他们或许身体有残疾,但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丝毫不逊于任何人。

就业难,残疾人就业更难。蒋红英深知,残疾人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她决定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他们。她积极倡导扶残助残事业,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残疾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思想不解放。”蒋红英说,帮助残疾人,首先要从思想上帮起,让他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希望。她给员工制定了三条说话规定,逢会必须说规划,活动必须谈梦想,谈心必须给希望,一点一滴进行感化,帮助残疾人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心态,找到自我的价值。

“没在这里工作时,去外面基本上找不到什么工作。当时在网上投简历,来面试时正好遇见蒋总,与她交流之后她让我留下来先试试。”

员工吴敬元是2020年10月来到养殖基地工作的,在蒋红英的带领下,从一个种植“小白”变成了现在什么都会的“小灵通”,无论是机器设备的维护还是种苗的培育,他都已掌握核心技术。在他的眼中,蒋总是个很厉害的女强人,他一直被蒋红英的精神感召着,在这里也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提供岗位增收入。蒋红英以“三变”改革为依托,打造全产业链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实现变“供血”为“造血”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社采取“三变”改革模式,建立蔬菜保供基地,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逐步建立起“产供销一体”融合发展体系。基地结合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将其安排参与管护、采摘、育苗、分拣、运输等岗位,实现自我的价值,残疾人每月除领取工资和奖金外,年底还享受净利润的10%的分红。超市为残疾人提供清点货物、卫生保洁、防损等工作,残疾人靠自己的能力增收,找到了人生出彩的舞台,公司还将30%股份分给员工,使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

完善保障强收入。蒋红英积极完善残疾职工权益保障,把残疾职工福利待遇覆盖到工资补助、就餐、培训等各个方面,与其他人共同享受权利,同吃同学同进步,每年组织开展职工拓展训练,开展年终总结大会,开展文体活动,倡导残疾人强身健体、展示才艺。开展种养殖业培训、餐饮培训等各类适合残疾人需求的培训活动,提升残疾人创业技能,增强残疾人的就业信心。

落实政策稳收入。蒋红英积极争取上级残疾人相关补助资金,按标准发放外,不断提高残疾人职工福利待遇。残疾职工除获得岗位工资外,公司每年还给予重度残疾职工发放转股分红,获得公司盈利分红,多重保障残疾人收入。

为让残疾人收入长期有保障,蒋红英依托万亩刺梨产业基地、卡河水库景区等资源,积极发展农事采摘、观赏体验、休闲度假、户外拓展等旅游项目,打造形成集旅游观光、水果采摘、手工艺品加工、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把资源变成产业、把风景变成“钱景”,让更多人吃上“旅游饭”、赚上“生态钱”,解决就业20余人,还带动20余名残疾人在家门口自主创业,进行手工编织、售卖农特产品,特色小吃等,不断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

在蒋红英的带领下,她的公司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在扶残助残事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虽然残疾人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他们同样拥有独特的才能和技能。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引导,他们可以胜任许多工作。

这些企业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残疾人的生命注入了绚烂的色彩。(记者:孙贵莉、白建强)


上一篇:央媒看贵州丨 经济日报:贵州省黔东南州去年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7.01%——“村超”火爆带旺全域游

下一篇:有奖征集!贵州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你来提问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