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过来,主要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内容,以及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实践。同时,向他们介绍贵州的发展情况、产学研需求和相关政策等,推动‘科技入黔’。”王壹说。
王壹的日常科研工作
今年38岁的王壹是贵阳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在天津大学学习期间,他经常向大家推介贵州的山水人文,分享贵州的发展机遇。他说:“贵州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能在这里施展抱负。”
2017年5月,通过人才引进,王壹从内蒙古来到贵阳,进入贵阳学院工作。
王壹很快适应并喜欢上贵州。刚开始,他打算结合自己读博时选择的科研方向继续深耕,多次实地走访和了解,他发现贵州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汇聚了不少新能源材料企业,决定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究。
“在这个领域看到了服务贵州发展大局、造福一方产业的更多可能性。”转型意味着从零开始,不惧困难和挑战,2018年,王壹把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确定为新的科研主攻方向。
“水系锌离子电池是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的一个创新方向,具有理论比容量高、安全可靠等优点,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商用锂离子电池替代品之一。”王壹说。
王壹的日常科研工作
为了寻找新能源电池的最佳性能,他每天坚持早上8点到实验室,经常工作到深夜,饿了啃个面包,困了趴在桌上就睡。就这样,不停摸索合成条件,反复验证实验结果……
2021年,王壹用一种简单水热法对商业化的五氧化二钒,进行处理后,得到一种新型高容量的锌离子电池钒基正极材料。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提升水系锌基电池比容量、近年来构筑稳定锌负极以及组装新型电池结构的一系列方法,相关科研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上。2022年,王壹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这都归功于贵州这些年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和环境,还有学校宽广平台的支持和科研团队的努力坚持。”王壹一边加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技术攻关,一边结合贵州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
王壹(右一)和团队讨论
“基础研究不能放弃。”在王壹看来,基础研究是学习再创造的过程。王壹也注重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电池材料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测试电池材料的方法,也培养了科研兴趣和素养。
他常常鼓励团队里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深耕细作的同时,要多走出去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拓宽视野,了解行业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和技术前沿,从而促进自身科研工作的进步和创新。
“科研练的是真功夫,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王壹说,专注脚下路,做好手头事,努力为扎根的这片热土变得更美好添上一笔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