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治·百村行记(5)】以“治”促旅寻找“诗和远方”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0日

17311356086572.jpg

【开栏的话】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贵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健全基层治理机制、汇聚基层治理力量,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贵州日报聚焦我省基层治理的创新做法、典型案例、优秀人物,走进100个村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推出“村治·百村行记”系列报道,全面反映我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海报.jpg

云舍村发展旅游走过了22年,老支书杨兴春家的农家乐“古寨酒家”也开了22年。

22年旅游路,并不如想象中一帆风顺。

2002年,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迎来了第一波旅游红利,在国家和省旅游部门的帮扶下,坐落于梵净山脚下的云舍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云舍村俯瞰图.jpg

云舍村俯瞰图

原本以为“靠着”梵净山这个“大树”,加上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态,肯定能赚得盆满钵满。没想到,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村民们自己办起的15家农家乐也陆陆续续关门歇业,只剩杨兴春一家。

为什么拥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却依然门可罗雀?为什么别的地方开发乡村旅游很晚但游人如织,而自己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两个为什么”的发问,让云舍村干部和群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多次外出考察、召开群众会后。大家发现了差距:卫生环境差,旅游的感官不佳;凝聚力不够,有人干、有人看;特别是旅游秩序混乱,宰客等现象时有发生。

云舍村门匾.jpg

云舍村门匾

“云舍的形象要靠大家共同树立”“发展旅游对大家都有利,要团结一心共同做好”“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痛定思痛后,村“两委”和村民的认识高度统一:要发展好旅游,首先必先“治”村。

一场以“治”促旅、以旅强村的革命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

面对卫生环境“难”,云舍村实施区域共治共管,与附近的几个村联合推行“民心党建+三长制”治理体系,充分整合护河长、护林长、护路长定期开展护路、护林、巡河活动;“垃圾兑换银行”“一户一档”文明家庭“积分制”、环境卫生“红黑榜”等制度相继落地;

云舍村组织开展活动 (2).jpg

云舍村组织开展活动

面对干事创业“推”,云舍村率先在全县实施新时代村级治理体系改革,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体,科学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民生保障中心、生态环境保护中心、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两委一社四中心”,科学配置村干部职数和“一社四中心”工作人员,建立履职清单,让“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抓”;

面对旅游秩序“乱”,云舍村结合村情民意制定了村规民约,编排成‘三字经’,内容50%以上涉及到旅游发展及服务方面,对“可为”“不可为”及“必须要为”作了明确规定,让“良风美俗”成为村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有效治理让云舍“旧貌换新颜”——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

云舍村一隅.jpg

云舍村一隅

特别是2018年梵净山的申遗成功后,上山观景,下山玩水、体验民俗文化、品土家族美食的旅游方式让云舍村一夜“爆红”,村民们真正端起了“旅游碗”,吃上了“旅游饭”。

“19间房,33张床位,全部满房。”土生土长的云舍姑娘杨慧告诉记者,这个国庆假期,自己的“梵彧·楠舍”民宿“又火爆了”。

“有效的基层治理是旅游迈上新台阶的有力保障。”云舍村党支部书记杨凤刚表示,目前,全村有民宿42家,农家乐30家,80%的村民都参与了村里的旅游发展,2023年云舍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村民人均年收入2.8万元。

云舍村美景.jpg

云舍村美景

夜幕降临,云舍村总算安静了下来。

杨兴春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翘着二郎腿,眼睛盯着电视屏幕,这样忙碌的状态杨兴春盼了20多年,如今如愿了,他坦言,“累并快乐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蕙 华姝

视频 彭启云

海报设计 陈豪


上一篇:贵州:精深加工“链”出富矿高价值

下一篇:“三碗粉”串起产业链 “烹”出产业大餐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