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玲深知,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一个村庄的。
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干井村小溪环绕、绿树成荫、庭院整洁,这是黄美龄从小生长的地方。
距离贵阳市区只有区区半小时的车程,而靠近省城的优势背后,也有一些劣势。
这里不仅土地租金较高,人工工费也较高。“一旦外地果蔬大批量上,我们自己的产品利润就不高了。”2009年大学毕业返乡至今,黄美玲在家乡发展桃产业时,总面临着与外地产品竞争的困惑。
思路决定出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村庄,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报团发展才能形成‘集群效应’,打出‘组合拳’!”
时光回到三年前的一个深夜。黄美玲与父亲促膝长谈,这些年,自己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了400多亩桃树,从种植、销售到建工厂把桃子做成饮品、食品,她都亲力亲为。
“每年农忙时,出高价都很难请到工人,桃园田间管理效果欠佳,长出来的果实品质无法保证。”黄美玲感到无奈。
黄美玲想了个办法,把承包的土地全部“还”给村民,让他们管理自己的桃园,分散管理可以做到精细化。
可是怎么让村民不选择外出务工,而是安心在家种桃?
一场为村庄引流的“持久战”在黄美玲手里拉开序幕。
“想让游客来村里,我们就要让农业提供情绪价值。”在丈夫的支持下,黄美玲打造的“桃花源”农场一点点完善。
花开时候水边围炉煮茶,烧烤听歌,别有一番滋味。唯美的场景里种着连片桃花,几步一个拍照打卡点,引得不少游客。团队研学、亲子娱乐的订单也接踵而至。
突如其来的人流量让黄美玲的农场收入大增,“人来了,加工的桃产品销量也翻了翻,我们要让村民承接到人流红利。”黄美玲和丈夫谋划着,在吃、住、采摘等方面,农场都不参与,全让村民负责。
“我愁的是人太多,接待不过来啊!”春季,村民陈超的农家乐座无虚席,“桃胶鸡”供不应求,他把两栋房子打通成了一整个大院,楼上楼下共布置出20多间房间供游客住宿。
“我家只有4亩桃树,开展采摘游后的收益是原来的4倍。而农家乐赚到的钱是我们家之前五年收入的总和。”陈超精心管护着自家的桃树。
去年以来,贵阳市紧紧围绕“四项收入”,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突破2.5万元。贵阳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及旅游业,全力推动实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的都市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如今,依托乡村特色产业,一大批农家乐、田园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客流涌入村庄,给村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实惠。
眼看村里客流越来越大,回乡种桃的村民越来越多。截至去年底,村里已有超过80%的农户参与种桃,全村发展桃树2000余亩,带动像陈超这样的农户5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