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议事厅】劳务就业“加”速度 圆梦小康在眼前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5日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做好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是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影响的必然要求。

  贫不贫、富不富,关键看收入。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贵州内外并重、多措并举,想方设法做好劳务扶贫工作。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农村产业革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等政策机遇,在稳就业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脱贫信心,加快脱贫步伐,跑出了劳务就业扶贫“加”速度。

  就业稳、民心安。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贵州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用好农村产业革命成果,提升农民务工就业组织化程度,发挥大数据人岗精准匹配作用,坚决完成劳务就业扶贫目标,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韦祖英。图片由本人提供

  韦祖英代表:带领群众“绣”出美好生活

  “在农村,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孩子。我一直想着有一天能让农村的妇女们在家能够工作,也能照顾家庭。”全国人大代表、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贵州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祖英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下定决心做好民族刺绣,并利用刺绣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年初,韦祖英在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装修了6000平方米的刺绣扶贫车间。随后,她引进了35台机械刺绣设备和100台缝纫机。如今,她已吸纳该小区200人到车间就业。

  韦祖英介绍,扶贫车间招聘之初,先对绣娘们进行培训,每天补贴40元,并第一个月发保底工资1800元,第二个月则由绣娘们自行选择计件还是拿保底工资,这样的方式吸纳了更多的绣娘们来上班。

  “一方面是吸引群众就近就业,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更有底气。另一方面希望将我们的刺绣文化传承下去。”韦祖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2014年,从广州返乡创业的她便成立了贵州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并吸纳马安村30名绣娘进入合作社。

  创业之初,只有1台机械刺绣设备和2台缝纫机,韦祖英将自己在广东学到的电脑刺绣技术和缝纫技术传给社员们。不久,一件件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图案色彩活灵活现的刺绣产品不仅畅销贵州各地,还远销湖南、广西等地。

  随着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也产生了“葡萄串”效应,30名社员又分别带动7至20名当地绣娘。马安村充分挖掘苗族手工刺绣技艺,带动一批妇女在家门口从事刺绣创业,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品刺绣一条街。

  “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变化,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目前,韦祖英已带动马安村160余名绣娘,带动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200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同时,在刺绣生产过程中,她把苗族刺绣传统构图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文化传承与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周绍军代表

  周绍军代表:发展可持续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就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对劳务扶贫有了新的理解。

  过去,大屯村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全村八成以上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而近年来,该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苔茶,茶园面积已达到2400多亩,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增收的大舞台。

  周绍军介绍,茶产业不仅带动全村在家劳动力就业增收,更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大屯村集体经济达到5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接近万元,2019年全村贫困户已全部摘掉“贫困帽”。

  “我们把茶产业定位为‘子孙产业’,既要让产业真正实现持续增效,也要让村民真正实现持续增收。”周绍军说,要真正做到“持续性”,首先要拓宽思路,进一步把产业做强。

  如今,大屯村适宜种茶区域全部种上来苔茶,有机茶园面积达到2000多亩,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仍存在以传统苔茶加工为主,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并未能有效延伸的问题。

  周绍军认为,不应局限在将“产业变为产品、把产品变为商品”的产业发展思维模式中,而要跳出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让新型农业走向精品化,闯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周绍军正与贵州恒屹集团合作,开发速溶咖啡等茶叶系列新产品。他说:“通过创新产品加工形式,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丰富产业内涵,提升产业效益。”

  产业持续增效,促进村民持续增收。周绍军介绍,该村将充分盘活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让群众手里的资源变为股权。群众不仅能通过劳动就业增收,还有股权带来的持续收益,使茶产业真正成为人心向往的产业。

  “结合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还注册了‘屯伯’品牌,让品牌文化代代传承。”周绍军说。

  从2001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开始,周绍军带领全村党员积极谋划可持续的茶产业,不计报酬,不分昼夜,苦干实干,绘就了一副茶园飘香、群众富裕的美好景象。

  “产业是靠干出来的。”周绍军表示,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措施,不仅要让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更要让群众的精神“富”起来,以斗志昂扬的姿态坚定地朝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迈进。

余留芬和“人民小酒”(盘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政协委员余留芬:把乡亲们都带上致富之路

  还未走近,已闻酒香,每次来到大山深处的贵州岩博酒业,淡淡的酒香伴随着清风送爽,让人好不惬意。

  “今年1至4月,岩博酒业已新增就业岗位120个。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前是在外地打工,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没能出去,都被我们吸纳来厂里上班。”

  除了身为贵州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还是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村党委书记,周围百姓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她心头的重中之重。

  其实早在2001年接任岩博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天起,余留芬就在思考:出路在哪?“要么就不干,要么就干好。一定要带领群众换个活法,打破这些年来无法摆脱的贫困。”这是余留芬上任后给自己下定的决心。

  除了带动本村群众奔小康,余留芬还向周围的村抛去了“橄榄枝”。发展起来的岩博村联合临近的鱼纳、苏座两个贫困村,组建岩博联村党委,余留芬任联村党委书记,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岩博联村党委成立之初,鱼纳、苏座两村的所有村民就享受与岩博村同等的待遇,人均在岩博酒业入股3000元成为股东,分享岩博酒业发展的红利。

  同时,岩博村还指导鱼纳村和苏座村,布下连片的刺梨和林下经济作物。联村的合力,让两个贫困村不再等靠要。每位村民都努力找方向、想办法、谋出路,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不甘落后。

  “我们要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激情追梦,用苦干实干谱写出嘹亮的奋进之歌。”

  如今,岩博的扶贫模式,已经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真正转型为村民自食其力的“造血式”扶贫。整个岩博村造就出一个产业集群,以岩博酒业为核心,延伸到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加工业等多个产业,形成了一个产业循环链。村民们平时在公司上班能领工资,年底还有利润可分。在岩博村,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创业增收梦与生活致富梦。

  党的十九大以来,岩博酒业实现了从村办“作坊式”企业到年产5000吨大型白酒企业的成功转型,打牢了稳定高质量脱贫的产业基础——岩博、鱼纳、苏座3个联村1012户3450人参与入股分红,吸纳就业700余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丹 李丽 黄瑶 杨聪


上一篇:【两会现场】王勇代表:全面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两会现场】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何不再提降低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刘多代表讲述背后的原因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