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好日子靠勤劳的双手创造|黄果树旅游区白水镇乌拉村村民杨兴莲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我叫杨兴莲,是黄果树旅游区白水镇乌拉村的村民,家里共4口人,2014年以前,我和丈夫程礼刚男耕女织,他主外,我在家带2个孩子,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宽裕,倒也过得下去。 

杨兴莲脱贫后的新居

   可惜好日子不长,2014年,丈夫程礼刚因身体不适住院,被确诊患上终末期肾病,并伴有高血压,宣告基本丧失劳动力,从那天以后,为了给丈夫看病,抚养孩子读书,随着家庭收入逐渐入不敷出,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

  由于家里田地较少,耕地面积小,丈夫又干不了重活,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仅靠家里一亩三分地发展传统农业勉强糊口,一年下来,家里收入也只有4000元,只够丈夫到医院就诊4次的透析费用,而丈夫每周要透析3次,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有我一个人了,耕地带孩子都是我一个人,在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情况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几年,我注意到,丈夫半夜会悄悄起身蹲到门口发呆,我心疼他,但一想到谁又来心疼我呢?就只能在夜里偷偷揪着枕巾哭,孩子虽小却也感受到了家里的气氛变了——天塌了,整个家里都是死气沉沉的......我家也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下半年,在乌拉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的奔走下,为我家申请了低保,终于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

  后来,我也第一次知道“大病报销”这个词语的意思:丈夫到医院透析的费用全部报销了;我家孩子读书还有补助,渐渐地日子也宽裕了一些。

  但党和政府的帮扶只能帮一时却不能帮一世,打铁必须自身硬,我心里盘算着,绝不能中指望着政府的帮扶得过且过,一定要自己奋斗努力活出个人样来。

  我与丈夫商定,我们二人跟着大家种植生姜,而我抽空到附近打零工时,丈夫就在家带孩子,那段时间帮扶干部给我家带来很多种植方面的书籍,村支两委也争取专家到乌拉村展开种植培训,我也经常向村里的种姜大户请教注意事项,就这样我和丈夫结合培训知识与实际情况,把姜种得一年比一年好,到2019年我家就脱了贫。 

杨兴莲参加种姜农业技术培训

   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通过我们两口子的共同努力,我家种植的1亩多地收获了5000斤生姜,按照市值3-5元/斤,我们今年的收入超过了1.5万,再加上我打零工的收入,比起2014年来翻了几番,房子外墙贴了瓷砖,里面全部刮瓷,买了电视、冰箱、洗衣机,家里亮堂堂的,日子越过越好。 

杨兴莲(右一)辅助村干部整理材料

   生活验证了越努力越幸运的道理,乌拉村驻村工作组在走访过程中得知我是大专毕业且一直闲置在家务农,看我一个女人都这么努力挺辛苦的,便有意培养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便决定让我去村委工作,每月工资2500元。

   有人劝我村干部不好当,报酬低、工作累还得罪人,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是驻村工作组和村支两委对我的照顾,我倍感珍惜,我也在努力工作,相信自己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

  在村里工作离家近,既能做好工作还能照顾丈夫和两个孩子,在各项帮扶政策下,我们全家人重获了第二次生命。

  【人物小传】

  杨兴莲,黄果树旅游区白水镇乌拉村村民,2014年家中因丈夫患上重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几年,在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各项政策帮扶下,通过杨兴莲一家人自力更生的努力,通过发展黄姜种植,于2019年顺利脱贫。现在还成为村委会一名工作人员,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整理


上一篇:【我的脱贫故事】我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大家的脱贫梦丨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邢江村村民姚培英

下一篇:【我的脱贫故事】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把贷款还清丨普定县马场镇上官村村民赵成虎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