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做温暖的守“艺”人 把群众期待的事干实干好丨普定县黄桶街道镇远村第一书记柳亮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我有幸成为一名脱贫攻坚前沿战士,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让一个贫困户和困难群众掉队,让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党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心愿。
  
  我叫柳亮,2018年3月,受贵州省工信厅委派,来到两百余公里外安顺市普定县黄桶街道镇远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前,房子被我租了出去,背上行囊,带上希望,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奔向战场,那时的我没有经验,只有满腔热情。
  
  镇远村是贵州省三类贫困村,位于普定县、镇宁县、六枝特区木岗镇三地交界处,全村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共960户3323人,木拱河穿村而过,为村子增添了几分灵气。

  
  驻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走访”,我只身一人沿木拱河道的小路上,道路两旁都是参差不齐的茅草茬,还有几颗零星的茅草随风摇曳,一位年过五旬的老人走进了我的视线,她肩上扛着一捆茅草扫把,沿着赶场方向的大路走去......经过几番打听,穿过几条小巷,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住所,那是一处半边平房半边年久失修的木屋。那天,老人的儿子张波正坐在破旧的轮椅上整理手中的茅草。我了解到老人叫陶雨凤,是村上长坡组最困难的贫困户,张波2002年在外务工时因一次偶然的高烧未得到及时治疗,导致下肢终身瘫痪,只能坐轮椅,养女张会在读小学,主要靠低保维持生计,每逢赶集日都要把扎好扫把背到集市上卖,边听他说我边谋划着解决办法,思考着他家亟待解决收入问题、住房问题和扫把的销路问题。
  
  我按照相关程序给陶雨凤提供一个保洁员岗位,生活上有了保障,随后为张波申请了危房改造,住房也得到了保障。
  
  再次来到张波家,是为张波送一辆从民政部门申请的新轮椅,他依旧在整理茅草,我思量着发展扫把副业的可行性,这种传统工艺的手工扫把,经久耐用,这个想法让我连续几个晚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我谋划着实施的方案,把发展扫把副业一事提上议程,但由于工艺水平存在差距,制作出来的扫把长短不一、粗细不均、参差不齐,品相不好必定影响价格,这是大问题。
  
  为解决规格不统一、品相差距大的问题,我专门组织了一场镇远村“老手艺”民间手工扫把培训会,请手艺最好的老师傅来规范工艺流程,手艺人各抒己见,经过研究商讨,统一用料、统一规格,最后形成镇远村“老手艺”手工扫把制作流程,即选料、摔去籽粒、去掉叶鞘、按需分拣、平铺压软、掸水润湿、扎结勒紧、包扎柄头、贴标签,形成成品扫把。
  
  我为“手艺人”采购了4种颜色的彩带用于扎绑扫把,又买来3种颜色的布料用于包扎扫把柄头,防止成品扫把在使用时扎手,并订制了一千张“老手艺”标签,我已经记不清到访手艺人家多少次了,每隔几天便去查看一下进度,指导他们规范制作。

  
  接下来的产销对接是将农产品转化为农户利益的关键,为解决销售问题,打消群众的顾虑,我承诺为他们提供销路。
  
  在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采取服务上门、定期集中收购的方式解决扫把的销售难题,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截至目前已集中收购三次,张波家增收三千余元。
  
  回望那段时光,或许是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从中体会出温暖,当你给予了别人温暖的时候,你也会得到别人的温暖,我愿意做一个有温度的守“艺”人,把群众期待的事干实干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整理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以医者仁心 助力脱贫攻坚丨航空工业通用医疗三0二医院的院长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冲锋衣是最方便的战斗装备丨普定县坪上镇党委书记罗艳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