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产业发展好 技术是支柱丨镇宁自治县简嘎乡岜怀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恩长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我是2019年8月安顺市林业局派驻镇宁自治县简嘎乡岜怀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陈恩长,分管领导告诉我说去岜怀驻村,没有多想我就毅然决定投身脱贫攻坚工作。  
  回想起岜怀村,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1990年我去过一次,往返需要花一个星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地的真实写照。这次能故地重游,也是我退休前能有机会再为老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心愿。  
  岜怀村有三个自然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全村人口331户1694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868 人,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30年前,通往简嘎的路要从附近的六马镇绕道而行,这里的老百姓住篱笆墙茅草屋,房屋破旧、道路坑洼,自行车都无法上路,只能步行,群众生活非常艰苦。

  
  如今,岜怀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实现了全村自然寨组、通村硬化路全覆盖,所有农户都住上了安全住房,通过实施饮水提升工程,自来水也接到所有农户,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怎么看都不像农村了,令人震撼。  
  来驻村的第一个月,我重点走访了还未脱贫的18户贫困户,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每一户的致贫原因,精准制定帮扶措施。通过了解,我看到了优势,打赢产业扶贫这场硬仗,是必然的选择。  
  岜怀村低海拔,热量充足,当地人称“贵州小三亚”,现已发展种植1300亩蜂糖李、230亩四月李、80亩葡萄、340亩火龙果、150亩芒果等经济林,营造了2000多亩桉树速生丰产林,带动农户种植的蜂糖李、四月李等已经达到近2000亩。  
  如何让这些产业发挥效益,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这个缺少技术的边远贫困村,按照产业“八要素”的要求,做好培训农民、搞好技术服务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种植大户不少,但效益不够,这是技术问题。为解决农村群众普遍缺乏林果实用技术,2019年11月26日,我协调到贵州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请到副站长、高级工程师罗辉和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志军,到岜怀村开展蜂糖李实用技术的现场培训,就蜂糖李座果率低、果园管理等存在的难点问题,详细讲解了促进蜂糖李结果枝组形成的化学处理、扭枝、环绑等多种处理措施,并亲自示范蜂糖李的修剪、冬季除草和施肥等管理技术。  
  看到培训有成效,我的信心十足。今年2月28日,我又邀请省农科院彭志军等5位专家教授一行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效果极佳。“老师讲得很接地气,今年我就按专家说管理,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收入也翻倍了!”前段时间我路过纳孝组的黄忠能家时,他高兴地说李子卖得了10万元,我听到老百姓这么一说,非常欣慰。

  

  利用自身工作优势,让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多措并举抓好培训,打造“专家技术+基地+农户”模式。如今,岜怀村得到了林业、农业等科研团队技术支撑,与平坝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签订协议,共同打造岜怀高标准蜂糖李示范基地,同时,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与技术人才直接“联姻”,将人才开发与农林技术推广、实用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就业的机会。  
  “授之于渔”拓展农民信息视野,让农民群众有了致富的技能,提升了“造血”的能力,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

  
  除此之外,今年初我在省林业局争取了160万元资金发展林下养鸡项目,并开展桉树林下蔬菜产业种植复合经营模式探讨,同时,争取了60万元,实施机耕道建设1670米、宽3.5米。今年6月长时间降雨使纳孝组水管多次水毁,大约需要7000元资金进行修复,经过商议并经群众同意,采取群众集资的方式,我自愿捐1000元,群众也踊跃集资,一个星期就全部落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岜怀村不断的巩固脱贫成果,有了长足进步。

  
  解决矛盾纠纷、脱贫工作的大普查、合医的收缴、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计划、疫情防控的安排、值守、方案编制......我深知脱贫攻坚无小事,如今在村里,每当看到农户家的水龙头,我都会去扭一扭,参与大小事务,已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人物小传:陈恩长,1988年参加工作,现年56岁,安顺市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曾获“优秀共产党员”、“建功立业标兵”、木种苗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2019年8月至今到镇宁自治县简嘎乡岜怀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引进技术,推进产业发展,不断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作者 陈恩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元媛 整理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百花深处是桃源|紫云自治县大营镇百花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怀静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村民都亲切地称我为“辣椒乡长”|贵州省农科院蚕业(辣椒)研究所范高领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