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齐兴亮:把村里的每件事当成自己的事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小齐书记”......走在村里每个角落,每当我听到群众的呼唤,我的心里就暖乎乎的。 
  
  我叫齐兴亮,是国家税务总局黄果树旅游区税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去年6月,我积极响应号召,到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下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齐兴亮工作照

  下苑村,位于安顺西秀区西南面,距离龙宫镇17公里,属于国家二类贫困村,全村有385户14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79人。 
  
  俗话说:不怕烂摊子,就怕没有好班子。初到下苑村,我就发现这个村的村组织建设亟待加强,领导班子不够团结,干群之间存在不信任,村子发展动力不足。
  
  我深知,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下苑村要发展,光靠我们一两个扶贫干部完全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充分调动村支两委、驻村工作组以及村民们的干事热情,让大家主动投身到脱贫事业中,才能推动乡村实现更快发展。

齐兴亮(中)召开院坝会

  一方面,我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牵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充分借助“三会一课”、工作调度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专题例会等契机,牵头组织政治理论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学习,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树牢“四个意识”,补足“精神之钙”;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座谈、一对一交心,我累计走访群众300余次,多方了解村子情况,直面问题,化解矛盾,把村干部、驻村工作组、群众当成亲人,把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当成自己的事,事事挂心上,力所能及给予帮助。 
  
  面对村子发展中的复杂问题,人少事多怎么办?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点特长,整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优点,有人反映驻村干部刘发清不会操作电脑,很多工作都做不了,要求把他调离下苑村。我和他深入交心谈话后,了解到他做事细致、责任心强,考虑后决定把所有贫困户的户档资料交给他整理把关,实行一日一调度。

  如今,各项工作在刘发清的打理下开展得井井有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村里的其他干部都说,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刘发清干工作不行,但是现在,刘发清像换了个人似的。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今年,贫困户张华儿子张雨豪考上黑龙江大学,全家都在为学费发愁。我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经过走访,我发现村里考上大学的有好几家遇到了类似的困难,我奔走黄果树寻找爱心企业捐资助学,并牵头举办捐赠仪式,累计收集到爱心捐款26550元。
  
  为了让所有孩子能安心学习,我在与村支两委、驻村工作组集体研究后决定,制定了“一本每人奖励2500元,二本每人奖励2000元。”的规定,并对今年考上大学的8名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成立由下苑村工会组成的爱心助学基金会,将剩余的资金交其管理,留作明年考取大学生的奖励。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驻村以来,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下苑村玫瑰、紫薇等扶贫产业上,推动产业项目实现效应最大化。 
  
  我们依托“龙头企业+镇平台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优势,食用玫瑰种植达到1100亩,合作社紫薇瓜果套种达到80亩,利益联结农户130户,其中贫困户21户,年均实现利益分红10500元。 
  
  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除了分红,不少村民还在玫瑰园实现就近就业。通过协调就业岗位,在玫瑰园有6户贫困户固定务工,户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临时务工年均1000余人次,每年发放务工费8万余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现在,对我来说,让下苑村的群众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作为一名“85后”党员干部的使命和担当。无论如何,我都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村民的每一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办好,现在,我做的事情还不够,未来要走的路任重而道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紫云大营镇党委书记陈凯:战天斗地 誓拔极贫乡穷根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丁惠:我与贫困户吴德仲的故事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