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文卫红:巾帼不让须眉,情系喜妹脱贫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2日
  2017年7月,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来到镇宁自治县简嘎乡喜妹村,担任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以来,我牢记组织部和单位领导的重托,扎根田间地头,事事亲力亲为,用一腔热血与村民们一起战脱贫。
  

  我叫文卫红,在我看来,做好农村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卫红查看百香果生长情况

  
  了解民情,打牢群众基础。找准问题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为确保获得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村情掌握民意,到任伊始,我逐户上门走访,坚持吃在村里,住在村里,详细了解喜妹村方方面面的情况。
  
  随着对群众生产生活现状的了解,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工作思路和方法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我综合分析,制订具体帮扶工作措施,围绕整村脱贫的总体目标,画了一张五个一批的树状图,把本村贫困户对应地圈进去,分类脱贫,做到对贫困户的精和准,确保不漏一人。
  
  发展产业,促进群众增收。由于村农作物种植收益微乎其微,全村已有50%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土地利用起来?于是,我带领村支两委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村民意见,积极引导大家因地制宜发展其它产业,努力转变"水田只能种水稻,土坡就是种玉米"的传统种植观念。
  

  面对突来的转变,有些村民一时很难接受,顾虑重重。这种想法我很能理解,需要从逐步打开他们的思想,所以我逐户逐户的做思想工作,最后得以流转108户农户连片土地250余亩种植百香果。农户在百香果基地务工的收入较之以前翻了好几倍,几个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今年也不出去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

文卫红六一慰问留守儿

  
  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很多村民思想都开始发生改变,为让大家开阔眼界,打消顾虑,我一方面树立致富带头人典型,经常与村中返乡农民、种养植能手、想干事创业的能人交心谈心,鼓励他们发挥优势自主创业,在村中树典型;另一方面创造创业培训环境,多渠道找资源,为他们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环境,增强能力。
  
  除此之外,我依托村里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积极联系懂布依语汉语的双语老师及安顺农职院专家多次到村开展扫盲及蜂糖李种植、养猪、刺绣等技术培训,并带领村支两委、致富能人外出参观学习,大家最终被外地农业产业化进程深深震撼,发展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现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多种形式种植蜂糖李、百香果、桉树等,发展养猪、养牛、养鸡、养鹅等,通过发展产业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让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实现利益联结覆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其从根本上迈向小康。
  
  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喜妹村,我在经常入户走访的同时,采取院坝会、村民小组会、座谈会、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赞党情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宣讲到户、到人,只有做到"讲政策、了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促和谐",才能及时了解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将群众的家庭情况、地理位置记在脑中、埋在心里,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有困难第一时间解决,有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驻村以来,我协助村支两委排查矛盾40余件,化解矛盾40余起,指导村支两委建立完善乡规民约,完善规章制度,成立5个村民议事协调小组,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文卫红为喜妹村老人就诊

  
  心系群众,助力脱贫攻坚。既然来了,就要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问题,在走访是,我为当地的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送米送油、送衣送被,慰问老党员、退伍军人等。遇到留守儿童,就督促按时入学,“六一”儿童节发放书包、文具等,尽她所能带给他们一些温暖。我帮助建设村卫生室,带着村医现场查看病人,讲解病例,指导危急重症处理,培训现场急救知识及简单疾病的救治,解决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我紧紧依托帮扶单位,协调资金3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资金30余万元发展产业,协调资金30万余元,为喜妹村2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家居用品。我还联系组织30余名医护人员对全村村民进行上门健康医疗服务。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全乡干部职工进行免费体检。在全乡多次开展“流动医院”医疗车大型义诊活动等等。
  
  我驻村工作以来,2017年底尚有155户678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46.56%。这几年,我们不断建强基层组织,带领村支两委努力工作,2019年底实现整村出列。村里的泥巴路已变成了水泥路,昔日破旧的土墙房已焕然一新,老百姓落后的生活习惯正悄然发生改变。无论是在喜妹组村委活动室里、瓦厂组机耕道上、农户家中,还是在坡来组百香果基地、纳见组河边、喜送组坡上,处处都留下我匆忙而坚定的身影。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无私的奉献,为村民们点亮走向小康的希望,带领老百姓坚决打赢喜妹村的脱贫攻坚战。
  

  简嘎乡喜妹村第一书记文卫红 讲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元媛 整理


上一篇:【我的脱贫故事】秦富坤:“姜”幸福进行到底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王雪莲:能被群众想起是件幸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