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王凯:大山的召唤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2日
  我出生在大山里,对大山有种特别的感情。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最愿意做的事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最高兴的事就是群众信任我、喜欢我。
  
  1992年,我,王凯,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作为基层一线民警工作了22年。
  
  2014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动到安顺市林业局工作。
  

  2017年,我被派驻到镇宁自治县简嘎乡播西村任第一书记,就这样,我怀着梦想走出大山,又怀着梦想回到了大山。
 

  
  “晴天是沙漠,雨天是黄河,城里姑娘来了难生活。”这是以前简嘎乡的顺口溜,简嘎自然条件的恶劣由此可见一斑。我所在的播西村位于镇宁县最南端,是简嘎极贫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与播西的初遇要从1999年说起。
  
  1999年,时任镇宁县公安局刑侦中队长的我被安排到简嘎乡播西村办理案件。当时的播西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全村处于水电路讯网“五不通”的状况,随处可见都是土坯房,出行靠双腿、运输靠马驮、喝水靠肩挑,这里是全市“艰苦”“贫穷”的代名词。
  
  2017年7月,因为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我响应组织号召,到简嘎乡播西村担任村第一书记。时隔18年,我又回到播西,这里仍然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2017年到任时,村庄荒芜、房屋破旧、道路坑坑洼洼,群众生活艰苦,这样的景象不断告诫我要沉下心来为群众做实事。
  
  初到播西村,通组路建设是我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全村路面泥泞、地势高低不平,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村民反映强烈,历任村干部都想改造,但苦于缺少资金,未能如愿。2017年,党的政策春风吹暖了播西村,全省启动了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向下延伸。
 


   播西的8个村组离村委会都比较远,通组路没修好之前,交通十分不便,只有摩托车才能到村组里面,村委会到最远的竹林组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下组工作遇到雨天经常摔成泥人,自己为此受过几次伤。有人劝我不用那么辛苦,我始终认为:“只要是群众的事,再苦、再难,也要去做!”。

  
  通组路施工期间,为了避免占用良田好土,我每天往返于播西村各村组之间,协调群众与施工方关于路线选择相关问题;为了保证施工正常运行,那段时间我几乎都与施工队伍同进同出,全力协助施工方按时保质完工。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2017年5月,我们建成了长3.154公里的纳骂河至中寨通组道路硬化道路;2017年7月,我们建成了长4.506公里的大坝至喜相通组道路硬化道路;2017年10月,我们建成了长2.973公里的中寨至岜绕通组道路硬化道路;2017年11月,我们建成了长5.12公里的大坝至竹林的通组道路硬化道路......全村在2017年共完成农村道路建设36.348公里,这些道路的修通历史性解决了播西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现在村里许多人买了汽车,出行方便多了,我们入户开展工作也更快了。
  

  “群众的心结要用心来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情,就一定能赢得理解和支持。”这是我在农村工作25年的感悟和体会。
 

  
  2017年底,中寨组修建通组路时,扩宽路面要占用村民陈学文和赵白书的土地,两家互不相让,村干部几番劝说无济于事。我多次登门做工作,畅开心扉讲道理、比前比后摆事实,最终解开了两家的思想疙瘩。2018年,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村民黄福让孙子黄小挂因为没钱做亲子鉴定,按照程序无法办理上户口,我利用自己以前当民警的经验,经过四处协调,终于给其孙子上了户。播西村民吴诗学以前总认为从上面来村里的干部只是走走过场,赶赶形势,并不会为自己带来真正实际意义上的帮助。2019年初,我们在给吴诗学户实施庭院硬化时,我们忙活了一天,吴诗学一家却“不管不问”,这让我有点受挫。后来,通过与村干部群众交谈了解找准症结,我多次主动到吴诗学家上门解决困难,为吴诗学妻子落实了报销医药费、协调了排水管道,一件件困难的解决化解了他的心结,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驻村工作组的汪于总是说,王书记为播西村做的实事好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现在播西村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通了,路灯亮了,家里有了干净的自来水,庭院也硬化了,老人孩子们有了活动场所和休闲广场。村里山上有林、山腰有猪、田间有果......这些丰硕的成果凝聚着各级领导、各部门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以及乡村两级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些成绩是我在大山之中参与脱贫攻坚发生的播西故事,是我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简嘎乡播西村第一书记 王凯 讲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元媛 整理


上一篇:【我的脱贫故事】踩着缝纫机 脱贫有信心|​安顺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大河村村民周青青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刘浪:“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