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深秋和煦的阳光照在杨成美微笑的脸上,看着眼前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他的心里多了几分坦然和宁静。
语气也与四年前有了明显不同。那时,他的语气中带着对未知的向往;如今,他的语气中带着成功的喜悦。
“我想探索打造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乡亲们发展。”四年前,年过不惑的杨成美放弃了北京的事业,选择回到家乡大方县小屯乡市院村创业。
对于杨成美的选择,父母和乡亲们都颇有微词,好不容易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成为985高校的研究生,在一家央企扎下了根。在北京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并逐步成长为企业中层,实属不易。
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大山深处创业,图哪样?
面对不解,杨成美有自己的想法。同步小康之后,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地处乌蒙深处的市院村没有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就剩老人孩子,如何振兴?
只有发展产业,有了发展路子,年轻人就会回来,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就有希望。杨成美认为。
“作为市院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我有责任回乡带头创业,为家乡探索振兴之路。”带着这个想法,2020年,杨成美辞去工作,作别妻子孩子,带着行李回了老家。
回乡创业,干什么好?通过考察,杨成美决定养牛,因为家乡种稻谷、种玉米,秋收后,玉米秸秆、稻草可以养牛,变废为宝。家乡做豆干、烤小缸酒,豆渣和酒糟都是养牛的优质饲料。
说干就干,杨成美投资160多万元建起了养牛场。设计自己搞,不懂养殖技术,学。向养殖大户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拿出当年读书考大学走出大山的劲头,杨成美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养牛技术。
但杨成美并不满足于此,他吸收各家养牛技术之长,研究牛在各个年龄阶段所需营养需求,随时调整饲料配方,最大限度满足牛成长所需。
“饲料是我自己配的,几乎每个月都要调整营养配方。”杨成美自豪地说,“我测过,长得最快的牛平均一天长了4.2斤。但凡到我的养殖场考察学习的,都说我的牛比他们养得好。”
从都市白领到山村养牛倌,杨成美凡事亲力亲为,配饲料、铲牛粪、打针防疫,样样难不倒他。
通过四年发展,杨成美摸索出了成熟的养殖技术、闯出了稳定的市场。让杨成美最自豪的,是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路子。
说话间,杨成美一看时间,下午3点40分,又到了喂牛的时候,他跳上铲车,发动,铲车突突突地吼起来,开起铲车铲酒糟、麦草、玉米秸秆、豆粕......按一定的比例放到饲料搅拌机里,开始配料。
配好饲料后,杨成美把配好的饲料通过传送带放到撒料车里,开着满满一车饲料走进了牛棚,撒料车慢慢开过去,饲料就撒在了料槽了,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儿贪婪地吃起来。
“是不是很简单?机械化养殖,喂养200多头牛,一个人只需40分钟就搞定。”杨成美笑着说,我买的铲车是二手的,我不仅学会了开铲车,还学会了修铲车呢。
“今年可出栏400多头牛,产值可达800万元。”杨成美说,只是这两年牛市不好,去年亏了90余万元,今年预计亏损50万元左右。不过牛市慢慢回升了,如果年前能回升到每斤13元,就能保本了。
喂好牛,恰逢一位老乡前来参观学习蚯蚓养殖经验,杨成美带着老乡走进养牛场附近的蚯蚓养殖基地。揭开黑膜,杨成美双手一下子插进粪堆了,翻开来,便看见密密麻麻的蚯蚓在牛粪里扭来扭去。
“这个东西养得嘞,一亩地投个800到1000斤蚯蚓种子,成本12000元至15000元,以后就不用再投。”杨成美介绍说,一亩地一年最少收3000斤蚯蚓,现在的市场价7至8元一斤,亩产值在3万元左右。
“销售呢?”老乡问。
“销售不愁。”杨成美说,你可以自己销,你销不了我帮你销。技术我可以教你,实在不行你就到我的基地做活路,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谁来我这里学养殖、种植技术,我都毫不保留传授。我希望我研究探索的技术传出去,带动大家一起发展,这也是我回来创业的初衷。”杨成美说。
养蚯蚓,是杨成美探索生态农业绿色循环发展链上一个重要环节。
养牛,生态环保是个难题。杨成美算了一下,养殖规模200头牛的养殖场,一天要产生3吨牛粪,一年差不多产生1100吨牛粪,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牛粪,刚好可用来养殖蚯蚓。前年,杨成美引进蚯蚓养殖,试验成功。
“养殖一亩蚯蚓,一年需要50吨牛粪,蚯蚓消耗掉30吨,剩下的20吨成了有机肥,蚯蚓有机肥是有机肥之王,市场抢手得很,一吨300元。”杨成美说。
“根据养牛规模,我配套养殖了20亩蚯蚓,一年需要1000多吨牛粪,差不多消耗完养牛场的牛粪。”杨成美抓起养蚯蚓的牛粪闻了闻,“养过蚯蚓后,变成有机肥的牛粪基本没什么臭味,困扰养殖场的环保问题解决了。”
“而且养殖蚯蚓可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杨成美扳起指头算账,20亩地一年可收6万斤蚯蚓,按7元一斤算,就是42万元,一亩蚯蚓可产有机肥20吨,就是6000元,20亩就是12万元,养20亩蚯蚓就可以带来54万元收入。
“蚯蚓有机肥都销出去了吗?”记者问。
“还不够我用嘞。”说话间,杨成美领着记者来到了他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地里栽上了水泥柱,铁丝网搭得规范整齐,猕猴桃藤逐渐在铁丝网上铺展开来。
“一共50亩猕猴桃,前年冬季种下去的。”杨成美说,刚开始种为了改良土壤,第一年每亩地放下去7吨蚯蚓有机肥,第二年施肥每亩放下去5吨。挂果后,平均每亩每年要施3吨有机肥。
“养分充足,猕猴桃长得快得很,每天至少长10厘米。”杨成美说,明年就挂果,丰产后亩产值将超过3万元。
“你看看,我的猕猴桃基地里长满了杂草,我不打除草剂,这个草刚好用来喂牛,我的工人们正在地里割草呢。”说话间,一辆装满杂草的三轮车往养牛场方向驶去。
猕猴桃种植基地就在小屯千亩梯田边上,每年前来摄影观光者络绎不绝。“下一步我准备在这里搞个观光台和人行步道,再搞几间民宿,融采摘体验、梯田观光、特色民宿于一体,带动乡村旅游。”
将蚯蚓养殖与肉牛养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牛粪利用,变废为宝,并增加了蚯蚓养殖的经济价值;将蚯蚓肥种植水果,具有保护土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环境效益。通过种养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是杨成美当初回乡创业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下一步我想搞视频,把我的循环发展模式、养殖种植技术和产品宣传出去。同时还准备开发牛肉系列预制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杨成美说,近两年的肉牛市场低迷让他明白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只有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才能增加抗风险能力。
让杨成美欣慰的是,很多到他的养殖种植基地务工的群众都跟着养起了牛,部分胆大的群众跟着养起了蚯蚓。找到一种科学的生态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带动更多人一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他当初回乡创业的目的,现在正慢慢变成现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