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钟山区穿洞村:昔日撂荒地,今日“致富田”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7日


乡愁印迹.png


6年前,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乡穿洞村村民胡仁辉站在“穿洞”边上叹气,眼前成片的土地无人打理,一年到头辛苦活干了不少,但收成基本谈不上。


6年后的今天,看着这片土地,胡仁辉便止不住地抿嘴笑——昔日撂荒地变致富田的现实毋庸置疑,绿色沃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开出了鲜艳的“致富花”。


1.jpg


穿洞村,清属常平里九甲。1958年成立新场大队,属南开公社。1981年新场大队改为穿洞大队。1984年穿洞大队改为穿洞村,穿洞之名沿用至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河水穿过一个天然形成的岩洞后缓缓流入地下暗河,连接双山村、九龙村至犀牛村龙井口,穿洞村因此而得名。


这条河滋养着两岸土地的同时,也在每年的汛期给两岸的庄稼带来灾难,沿河两岸的200多亩肥沃的土地被撂荒多年,“十年十淹,所以叫水淹坝。”


2.jpg


多年来,因洪涝,种植的水稻经常被“淹死”,严重影响了穿洞村农业发展,当地村民“吃一棵好白菜都要城里卖”,发展十分缓慢,日子过得也不好。


2017年,为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在南开乡火热掀起。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符仁辉注册了“水城县广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水淹坝流转了20多亩土地,修建成蔬菜大棚种植蔬菜。


当年,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蔬菜产业给符仁辉带来20余万元纯利润。他介绍,蔬菜卖到城里,菜叶子用来喂猪、养鱼,“一地有三份收入!”


3.jpg


原来,符仁辉因地制宜,修建蔬菜大棚的同时,挖了两个鱼塘,鱼塘边上还建成了一个大型养殖场,用菜叶子养猪,接着用猪的粪便生产沼气,最后用沼渣喂鱼,沼液为蔬菜施肥,形成“猪(鱼)—沼—蔬菜”的生态循环模式。


几年时间,符仁辉累计投入130余万元,建成大棚130个。但在他看来,蔬菜经济价值高,见效比较快,更能带动村民通过种植蔬菜过上富裕的生活。


事实上,发展蔬菜产业,对穿洞人来说并不容易。这不仅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几乎从“零”开始。为让更多的村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钟山区农业农村局以合作社为核心基地,农技人员多次到现场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


4.jpg


其间,从培训中脱颖而出的胡仁辉和另一名村民钟世国,很快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并毫无保留把种植技术教授给当地村民。仅2019年,该合作社就培训村民64人,村民有了技术,纷纷种植起了蔬菜,生活也有了奔头。


“种植蔬菜,就和照顾孩子一样,不能疏忽大意。”符仁辉对此深有感触。有一年,基地遭受水灾,大棚被冲毁,鱼被拉走,损失近100万元。从此,每天收看天气预报,尽可能减少因天灾造成的损失,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功课。


目前,该蔬菜基地建造蔬菜大棚152个,经营面积94.57亩,涉及农户70余户。蔬菜基地边上建成鱼塘两个,占地22亩,主要喂养草鱼、鲤鱼、花鲢鱼等经济鱼种,修建圈舍等。2020年以来,水淹坝这里作为党建扶贫助推脱贫攻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这片200多亩的水淹坝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5.jpg


如今,在青山绿水的穿洞村中,村民们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老旧的面貌,守着土地,以创新、创意和创造大步谋发展、强经济,村民早已告别到城里买菜吃的日子,村民种植的蔬菜地里,从茄果类蔬菜、叶菜甚至是一些地区性比较强的蔬菜都一应俱全,不分冬夏,基本都有,基本实现了“蔬菜自由”。



上一篇:年出口10亿元 正安吉他风行海外

下一篇:坐飞机也能开电子发票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