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时节,黔西南州册亨县坡妹镇同心村,村民黄明化10余亩的耙耙柑果园里,前来采摘果实的客人,穿梭其中,寻着大个儿果实,逐一剥开纸袋,打卡拍照。黄明化拿着剪刀,背着箩筐,为大家摘果,装袋,称重。
经过五年尝试,黄明化的果园今年迎来了第一次丰收。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订购电话,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客人前来,黄明化的笑意,像阳光下的耙耙柑一样灿烂。
“过去过年,群众不是窝在屋里烤火喝酒,就是两手揣兜里串门闲逛。”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驻村第一书记梁兴星不由得感慨,“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家即使过年也闲不住。”
同心村600余户人家,有160余户种植本地小黄姜。去年种出的姜,年前就已被慕名而来的客商收购一空了。大田河两岸的120亩早熟蔬菜地,这几天也到处是整地、播种的身影。黄明化家后山上的12亩砂糖橘园、4亩晚熟蜂糖李园里,也常常聚集着观摩学习的村民。
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黄明化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发展生态观光果园的目标。不仅修建了产业道,还坚持使用生态肥,并实施科学疏果和套袋管理,新熟的耙耙柑,透着大田河谷特有的味道,香甜而又可口。
“别看这树上挂满了果子,基本都订完了。”梁兴星打开手机计算器,给黄明化算了一笔收入账,“仅这耙耙柑果园,今年收入就不下5万元。”
“有没有想过把规模扩大呢?”前来调研产业发展情况的镇人大主席陈井福问。
“当然想,但砂糖橘和李子还没有挂果,心里不太有把握。”黄明化笑答,“如果能解决技术、滴灌设施、育苗基地建设问题,我倒是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干。”
陈井福转身打了几个电话后说:“节后我们就把省里、县里的专家请过来。”
“那就太好了!顺便给我们的蔬菜、生姜也看看,大家一起发财咯!”笑声像喜鹊一样“扑棱扑棱”地飞起来,在果园上空回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黄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