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紫云大营镇党委书记陈凯:战天斗地 誓拔极贫乡穷根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条件不好要上,就算脱层皮也要上,战天斗地,一定要取得脱贫攻坚最后胜利!”这是我经常对镇里的党员干部说的话。 

  我叫陈凯,2017年12月,因为组织调动,我到大营镇担任党委书记,让这片土地彻底撕掉贫困标签,让大营镇的群众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的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里。 

  陈凯(左)走进群众家调研

  作为土生土长的紫云人,我是从穷窝子里走出来的,参加工作这几十年,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但始终没离开过乡镇。 

  紫云是国家级贫困县,而我所在的大营镇又是紫云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12个极贫乡镇之一。大营镇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这里四季缺水,土地贫瘠,造成农业歉收。四周大山环抱、交通不便,群众出行长期受到制约,大营成为紫云脱贫攻坚战场上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陈凯(右)群众家走访

  面临新岗位,新挑战。到任的第一天,看着手里的脱贫攻坚工作汇报,我不由感到压力重重。 

  截止2017年12月数据,大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尚有2112户8179人未脱贫,而距离脱贫出列目标只剩下3年,一共1000余天,要提前实现脱贫目标,就意味着每年要脱贫至少2700人,每月脱贫要达到约225人,每天脱贫至少8人,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我把“脱贫任务清单”算到了每天。 

  “组织派我回来,就是要让我与大家一起坚定信心、顽强奋斗,面对这一场不能后退的战争,就算脱层皮,也要彻底取得绝对胜利”。履新后,这是我对全镇干部职工说的第一句话。 

   围绕精准扶贫,如何实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2018年,大营镇重新出发,从镇党委到各村支两委,从社会力量到学校,我尽力把方方面面都调动起来。 

  陈凯(右)走访贫困户

  从扶持发展到产业革命,从“组组通”到“户户通”,从“搬出穷窝”到“拔掉穷根”,各种各样的脱贫措施与创新方法不断在这片热土上实践着。 

  路是打通脱贫攻坚的首要举措,一定要先让群众出得去、进得来。围绕这一目标,2018年以来,大营镇全镇修建外联路、内联通组路、产业路等完工328公里,成功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此外,汽车站、加油站、文体广场等一系列便民利民设施也陆续竣工投入使用。 

  “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工作,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要下大力气、真功夫,千方百计确保政策落实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目前,大营镇完成危房改造共计1223户,五年前山腰棋布的老木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砖混住房,实现了全镇群众安全住房全覆盖。 

  陈凯和群众一起吃饭

  持续抓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9年,新大营希望小学和大营中学相继落成和扩建,我在与校长、老师、家长共同深入沟通后,针对一些学生因厌学不到校的情况,通过党委班子会研究制定了镇、村、校、警四级管控制度,牢牢紧扣控辍保学,在2020年完成了疑似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这一阶段性目标。 

  有人说,“一个地方发展是否完善,去看一看当地的医院就知道了”。对这句话我感同身受,过去提起大营卫生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就是“服务能力弱、群众信任度低”。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设施,大营镇卫生院近15年来竟然没有接诊过一名孕产妇,产妇临产都是到十几公里以外的猴场镇甚至是县城里接生。 

  2018年,我通过多次协调与努力,推动大营镇新卫生院落地建成,并依托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积极开展“医共体”建设。2018年底,大营镇近15年来第一个在本地接生的孩子顺利在新卫生院接生,成功实现了大营卫生院产科零的突破。2019年下半年,我们全面完成了村卫生室、村中小学校医务室完善建设,村医、学校医护人员全部配备到位,成功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彻底打破了大营镇医疗设施极度落后、医资力量极度薄弱的局面。 

  缺水干旱是石漠化地区一本“难念的经”。我曾经在下村的途中喝过几瓢农户家水缸中的水,味道难以言表。 

  陈凯(左)走访群众

  这水喝一次都让人不想再喝第二次,那何况是天天喝的群众呢?长此以往,对健康的伤害可想而知。经过不断与寨中老人交流、找寻水源、实地探访,2020年,我们大营镇完成建设大小集中供水点43个,小水窖1700余口,安装净水器1300余台,山区群众也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 

  输血不如造血。如何让更多高素质人才留在家乡,造福家乡群众是我一直以来思索的问题。 

  结合大营镇实际,我们制定了3个方案促进就业。一是引进来。截止2020年11月份,大营镇共有13名高素质劳动力返乡从事产业、种植等方面工作,极大带动了本地劳动力干事创业的激情。二是送出去。自疫情发生以来,大营镇始终将如何保障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截止本月,全镇共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99883人,其中省外务工6330人,省内务工3553人。三是稳下来。农村留守妇女因照顾老人、小孩无法外出,但在家又无活可干一直是困扰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长的一大难题,为此全镇共设立“公益十岗”1174个,主要包含保洁员、护路员、管水员、护林员、消毒杀菌员等岗位,重点安置无意愿外出及半劳动力人群,确保农村留守妇女等劳动力不出村也能得到劳动报酬,为就业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注入双重动力。 

  经过几年努力,经历数千个披星戴月的日日夜夜,现在,大营镇13个贫困村、2517户108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成功实现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实现动态清零。 

  “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尽管大营镇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作为一名来自极贫乡镇的党委书记,我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确保大营镇2万人民群众在这片热土上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张皓:强基础抓产业 挥洒汗水倾力脱贫攻坚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齐兴亮:把村里的每件事当成自己的事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