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的北平学生在华北沦陷迫在眉睫之际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清华大学女学生陆璀(持话筒者)向被阻于西直门外的燕京、清华等校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学生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六七月间控制察哈尔省,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建立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侵略者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军民抗日救国。
日本侵略的加紧与国民党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使举国民众感到忧虑和愤怒。而地处抗日前线的华北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更痛感华北沦亡已迫在眉睫。
1935年12月,北平发生了“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当天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运动。
国民党政府准备于12月9日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实现所谓华北特殊化的消息。
在这紧急时刻,北平学联党团果断决定,在12月9日这一天,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请愿游行。
12月9日,在以李常青、彭涛、周小舟等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在姚依林、郭明秋、黄敬、宋黎等在学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学的学生涌上北平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
数千名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重重阻挠,汇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北平当局请愿。学生们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公开宣布中日交涉经过,不得任意捕人,保障地方领土安全,停止一切内战,给予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
当这些要求被完全拒绝时,游行指挥部立即决定将请愿改为示威游行。
1935年12月由汉奸殷汝耕等人成立的“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是日本扶持成立的傀儡政权之一。图为汉奸们在委员会衙门门前合影。
广大爱国青年学生齐声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武装保卫华北”等为国民党当局所禁止的口号。
游行队伍沿途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残酷镇压,学生们在大刀、水龙、皮鞭、木棍和枪刺的袭击下,有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
为抗议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爱国运动的镇压,在北平学联的领导下,从12月10日起,北平各校学生宣布实行全市总罢课。12月14日,北平的报纸登载了国民党当局决定在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后,学联立即决定在16日再次发动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把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12月16日,北平部分大中学校学生突破军警阻拦,汇集到天桥广场,召开市民大会。北平各界群众和东北流亡同胞纷纷自动参加,与会者达3万余人。在市民大会上,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决议案。会后,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再次遭到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学生被捕者数十人,受伤者300余人。但慑于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在北平学生英勇斗争的影响下,全国各地民众纷纷行动起来。
从12月11日开始,天津、重庆、广州、南宁等十余个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
各地工人在全国总工会的号召下,纷纷举行罢工,抗议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和镇压抗日运动,支援学生斗争。
海外侨胞和在外国留学的学生团体,也通过发表宣言等形式支持,局部抗日救亡运动很快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那年,他们正年轻,国家危殆,用振聋发聩的口号喊醒了无数同胞一同抗日。
那年,他们站在北平,不畏强暴,坚定地站在前方,不惜牺牲生命。
如今,我们正青春,国家强盛,继承先辈精神,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勇往直前,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篇章。
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第一卷封面是手持话筒、正在激情演说的清华大学女生陆璀。当时年仅21岁的陆璀,在民族危亡时刻当众演讲,已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一种象征,被美国记者称为“中国的贞德”。
那年1935,他们,永远年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