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不少人小时候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当年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夜半时分悄然攻下遵义城时,为了不扰民,战士们冒着云贵高原隆冬时节的寒冷,露宿在屋檐下和道路上……
那是1935年1月5日深夜,红一军团2师6团在前卫营第1营营长曾保堂的率领下,智取了遵义城。随后两日,红2师与红军总部分别进驻遵义。
1935年1月8日,红军总政治部下发了《关于进入遵义城的通令》口号十二条和进城的“八项注意”,并翻印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出路在哪里》等文告,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法令。
1月9日,军委纵队进城的消息在遵义城内传开,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向城南涌去,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新城万里路南端的丰乐桥(现迎红桥)一带挤满了欢迎红军的工人、农民、商人、店员、知识分子、学生和居民,道路两侧人山人海,彩旗飞舞、鞭炮齐鸣,进城路上到处张贴着欢迎中央红军的标语。
丰乐桥在遵义市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五孔石桥,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桥为青石砌成,全长60米,宽7米,迎水面石栏上刻有“民丰崇乐”四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桥的两侧又各加宽了2米的人行道,并铺设了沥青路面。
“中央红军从黎平东面强渡乌江,经过铁厂、团溪、西坪到了遵义,从南门关通过丰乐桥进入遵义城,这座石桥是必经之道,也是最近的路。”遵义市长征学会会长黄先荣说,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占领的第一座城市,遵义各界群众到丰乐桥头迎红军,是红军长征中受到的一次规模宏大的礼遇。
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报曾这样报道:“红军到达遵义后,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和拥护,在短短的几天工作中,使他们认识了红军是工农和一切革命分子自己的军队。”
1966年,为纪念遵义会议31周年,经遵义市人民政府批准,丰乐桥更名为“迎红桥”。后来,遵义市人民政府相继将南门关街道更名为迎红街道,将省冶建子校更名为迎红小学,将南门关派出所更名为迎红桥派出所。
对于在迎红桥边居住了60多年的遵义市民李文培而言,迎红桥的故事是自小听着长大的童年记忆。“不管是丰乐桥,还是迎红桥,我们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感情从未改变,现在这座桥还从当年的7米拓宽到了近50米,也见证了遵义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下一篇:转折之城|坚持真理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