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万里征途第一站”即广东。
从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中央红军先后经过粤北的南雄、仁化、乐昌等地,成功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较为顺利地通过广东,向湖南方向挺进。研究学者认为,红军经过广东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为长征开了一个好头。
红军长征在粤北示意图。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入粤后的第一场胜仗
“人声是嘈杂着,乘着月色朦胧,清风悠悠征途上的英雄倒感觉十分凉爽。夜是这样的静寂,除了步伐声沙沙地响外,什么也听不见。走,走,三步并两步地走。田野过去了,森林在后面也过去了,山和村庄也在后面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
这是参加长征的彭加伦,对红军战士飞奔行军前往夺取乌迳的一段描述。乌迳所在的南雄,是中央红军入粤第一站。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从10个渡口渡过江西于都河,正式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10月21日,中央红军开始突围,与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发生战斗。至10月25日,中央红军胜利渡过信丰河,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10月26日,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从江西信丰的大江圩、万隆进入广东南雄界址,正式踏入广东境内。
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遗址。韶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红军能较为顺利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有特殊的背景条件。当时,占据广东的军阀陈济棠为保存自身实力,对“围剿”红军并不积极,早在1934年9月,他主动向红军示好,提出进行停战谈判。10月6日,周恩来、朱德派代表与陈济棠的代表谈判,双方达成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协议。
红一军团进入南雄后,蒋介石急令陈济棠派兵堵截,企图阻止红军长征部队向西转移。为扫除障碍,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担待了消灭乌迳新田国民党军的重任。10月27日拂晓,红军向驻守在新田的国民党军发动突袭,共歼灭国民党军20余人,顺利占领新田。这是红军入粤后的第一场胜仗,保证了红一军团部和长征部队顺利通过乌迳。
红军经过乐昌示意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供图
据史料记载,红军从10月26日进入南雄界址,到10月31日离开小梅关,前后在南雄往返转移经历了6天的时间。
城口休整 凸显军民情
2019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在韶关仁化县城口镇正式开馆,成为广东省境内唯一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充分运用声、光、电、VR等现代新科技,以及油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红军长征经过粤北的光辉历史。
中央红军驻扎地新田村。韶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而在1934年,位于湘粤边境交通要道、地势险要的仁化县城口镇,是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的中心据点。
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一营一夜奔袭150多里,11月2日,营长曾宝堂率队趁夜色潜伏到百米处桥头,一方面部署两个连牵制碉堡内敌军,另一方面以侦察排为先锋,强行过桥。很快,红军占领了城口镇。
城口一战,红军俘敌100多人,缴获数百枪支、子弹1万多发以及急需的粮食、煤油等物资。随后红军大部队陆续进入城内,据统计,从11月2日至9日,约有5万红军在此进行过短暂休整。
已是初冬时节,寒气袭人,红军战士衣服单薄,连续行军、转战,生活异常艰苦,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有记载称,“吃了群众的粮、菜,烧了群众的柴草,用了群众的物品,红军战士都以高于当时的价钱付了银元或苏维埃币。有时主人不在,就把钱款放在主人的菜地上、稻草堆旁或屋里”。
奇袭城口场景。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供图
八十多年过去以后,当年的见证者的吴长城曾回忆起童年的一个场景。有一天,他在城口街上闲逛,一名红军战士见他个子瘦小,得知他“冇饭食”,于是把他带到红军吃饭的地方,有煮红薯和花生吃,临走红军还给了他几大把花生和红枣。
广东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魏法谱告诉南都记者,这短短几天,体现了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魏法谱介绍,红军在城口休整期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他们还义务为红军当向导,帮助红军快速通过粤北山区。
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峰
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位于粤汉铁路湘粤边境的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
从11月5日开始,红军陆续向乐昌集中,决定通过乐昌进入湖南。乐昌山多地少,红军部队所经多是山区小道,拥挤不堪,严重影响行军速度。此外,行至乐昌时,许多战士携带的干粮基本吃完了,药品、弹药、被服特别是粮食奇缺,不少战士空腹单衣行进。
其中,大王山海拔1600米左右,是红军长征后遇到的第一座高山。战士萧锋在日记中写道,“大王山山势很险,森林茂密,满山荆棘,行军很困难”。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供图。广东文旅 供图
彭加伦对大王山行路也有描述:“大概是爬了二三十里的高山,脚下是渐渐低了,路是特别崎岖,路旁都是万丈悬崖,脚下的泥已经有一尺来深了,每人都是提心吊胆地撑着手杖(每人预备好的树枝)一步一步地下去,有些地方连脚都站不住,好像体育场小孩坐滑梯样的,一溜就是几丈,鞋子草鞋多是离开了自己的脚,陷在深泥中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军每天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峰,战胜各种险阻,最终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1月13日,红军主力部队离开乐昌,向湖南挺进。
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梁观福认为,虽然红军长征过粤北时间不长,但有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比较低的代价顺利通过三道封锁线。
魏法谱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红军长征经过广东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和严重的伤亡。他分析称,这段时期是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后难得的休整机会,红军在此期间得到了比较好的休息,包括养伤、补充给养等,为后来的长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城口镇新面貌。韶关旅游 供图
这段历史也给韶关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南雄红四军红军小学一名学生曾这样写下红色思政课的感受:“长征之路艰险异常,枪林弹雨,缺衣少食,步履维艰。但是他们仍然克服一切艰难,为中国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红军长征的事迹正代代流传。
参考资料:
《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
《长征:英雄的史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三联书店,2019年出版。
《万里征途第一站——红军长征在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出版。
《广东红路·红军长征在粤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