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为脱贫攻坚插上产业发展的翅膀丨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肖仕芬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每个醒来的早晨,我都会爬上屋顶,或是远处云雾轻轻绕过山间,或是等待着阳光慢慢爬上山顶,满含诗意地思考着每一天的驻村工作。

  

  我叫肖仕芬,是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派驻该县松山街道牛场村的第一书记。

 

  
  2019年6月,牛场村原驻村书记因身体原因而不得不离开驻村岗位,我毅然接受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的派遣,前往牛场村开展驻村工作,就这样,我赶上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班车,接上了脱贫攻坚最后一根接力棒。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然,我也不例外。受命之际,我儿子马上进入初三,正面临着中考,而我丈夫在乡镇当老师,无法照看到在县城读书的儿子。但临危受命,我心里明白,驻村工作并不是诗和远方,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役,于是我迅速安顿好家庭,全身心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去。
  
  初到牛场村的第一个课题来得很快。那是我到村的前夜,一场大雨让水位暴涨的小河冲毁了通向村中小桥,同时,覆盖77户贫困户的食用菌大棚和蔬菜基地一夜之间被洪水席卷一空。我刚进村,村支书郑少华便心痛不已地对我说:“肖书记,这可怎么办啊?我们的产业全都没有了。”
  

  而此时的牛场村,曾属于省级一般贫困村,聚居着苗、布依、汉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6%,全村人口831户310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7户259人,他们都指望着村中的产业增收致富。

 

  
  遭遇水灾后,我来不及多想,当下便召集村中干部群众开展补救工作,召开动员会、做群众思想工作、清除淤泥杂物、翻犁土地、挖排水沟、播撒种子、移栽幼苗......所有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带头,牛场村井然有序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经过努力,120亩荷兰豆如约破土而出,400亩甜心菜也绿遍了整个基地。
  
  此后的一段时间,白天,我与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们一道,开展调研、走访、排查,晚上召集所有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梳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边开门纳谏抓村“两委”自身建设,一边跑单位部门申请协调帮扶资金项目,听群众对扩大产业规模的想法,动员群众把土地流转出来,组织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民代表到塘约、大坝、高田等地考察学习,筹划扩大产业规模......牛场村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初现雏形。
  

  随后,牛场村在安顺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村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了“721”利益分红模式,享受7成分红的社员,一点也不怠慢,每天专注着浇水、施肥,忙得一身沾满泥土。2020年3月,第一季种植荷兰豆120亩、甜心菜400亩,实现77户贫困户利益分红户均700元。2020年9月,第二季产业种植实现利益分红户均800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0万元。

 

  
  经过这场大水灾后,我们深知产业的单一存在很大的风险和弊端。2020年,我们对村级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对产业种类进行调整和增加,通过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同步小康。目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牛场村已分别投入420万元和70万元建成了养兔项目和食用菌大棚,一条产业富民的道路已在牛场村悄然形成。
  
  产业兴农民则兴,产业旺村庄则美。正如我在诗中所说:一个村庄的产业蓝图已开始着色,奔赴小康路上的歌儿正在唱响。
  
  人物小传:
  
  肖仕芬,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笔名紫丁香,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副主席。自2019年6月至今,担任紫云自治县松山街道牛场村驻村第一书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曦 整理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荒山变“金山”脱贫“猕”足珍贵|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簸箕村村民周永秀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这里的孩子都叫我“周妈妈”|青岛即墨区来安支教老师周舒姚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