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罗尚维:以青春之名,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2日
  作为全国20万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份子,这让我感到骄傲。
  
  抓党建、稳保障、兴产业,三个词便可概括我的驻村工作,没有多么“高大上”,我只以青春之名起誓:全心为群众做事、全力让群众增收,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我叫罗尚维,2016年10月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人民政府参加工作,2019年6月由乡镇派驻到猫营镇狗场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那时我25岁,由此开启了我平凡却意义非常的驻村生涯。
  
  精准扶贫,党建领航。初到狗场村时,我在走访中发现,村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群众脱贫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较低、政策理解不透、自我脱贫动力不足等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便需要村中的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掌握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主动作为,积极为群众进行宣讲。于是,我便着手开始指导支部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头讲党课、学政策、作辅导、写心得。
  

  随后,我开始与村中的党员干部一道走街串户,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与农村发展目标融合起来,逐一讲给群众们听,帮助群众转变思想,鼓励他们积极发展产业,增强内生动力,靠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年多来,我先后组织开展政策宣传50余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500余人次。
 

  
  思想是开展工作的前提,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与宣讲,党员干部干事热情得到提高,群众增收致富的热情高涨,我那时便想:“创业干事的时机到了。”
  
  随后,我便开始组织村中的干部群众再次对狗场村17个村民小组1036户进行全面遍访、全面排查、全面核实,在半个月的走访过程中,我们根据全村140户建档立卡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确保高质量,并对116户已脱贫户制定巩固措施确保不返贫,同时,我们对狗场村的44户预脱贫户,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四保障”,严格按照标准,应退尽退,确保高质量脱贫。目前,狗场村所有建档立卡户均已按照程序全部脱贫出列。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通过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协调,完成狗场村群众住房透风漏雨整治9户、危房改造4户,并配合紫云自治县水务局完成了狗场村大庆组、普炸组、长冲塘、沙子关、青龙组、一二三四组、生态移民搬迁点、拐骂组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和狗场一、二、三组查缺补漏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金额达126万余元,覆盖1000余户群众。此外,我们还协调来路灯120盏帮助实现组组通亮化,并完成全村串户路及庭院硬化共计1.64万平方米,以及完成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芭蕉寨组和毛草坝组的机耕道建设共计2.3公里和农田喷灌设施的安装。
  
  针对困难户学生上学问题,我与驻村工作组的同事们多次前往学生们家中,做稳学思想工作、找社会各界支持,让建档立卡户的学生全部享受资助,确保全村学生无一辍学。
  
  目前,狗场村群众收入持续稳定、房子安全稳固、饮水安全达标、就医就学保障、道路畅通方便、养老兜底保障、村集体经济达标、通动力电等关键性指标全面达标,群众生活水平与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一达标、两不愁、四保障”成效得到群众广泛点赞。
  
  如何巩固脱贫成效,持续让困难群众增收不返贫?产业发展时关键。
  
  狗场村位于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南面,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共1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4414人,全村耕地面积2923亩。
 

  狗场村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让我认识到,要致富,必须以发展可持续农业产业作为支撑,高效特色种养殖业是不二之选。主意敲定,我便与村支“两委”成员一道,多次前往群众家中,鼓励部分群众们将土地流转出来,采取集中发展的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为群众们提供一笔可观的土地流转费用和许多务工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底,狗场村140户贫困户入股狗场村村社合一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争取到上级扶贫产业资金后,流转土地792.85亩。随后,80000余棒菌棒的10个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230亩冬瓜种植、300亩结球甘蓝、200亩麻叶菜等高效蔬菜竞相生长,100箱林下蜜蜂传来的嗡嗡声惹人怜爱。
  
  落花枯木寒霜过,迎来秋时硕果丰。一年的时间眨眼过去,狗场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的方式,带动47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158元,并通过基地务工就业长期带动56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务工,户均月增收达1800元以上。此外,今年秋收后,实现产业利益联结全覆盖的140贫困户每户分红600元。
  
  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英雄史诗,在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中,我只是像全国其余20万驻村第一书记那样,默默地为祖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是,未来也是,我以青春之名起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曦 整理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刘浪:“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付家鼎:90后“小书记”的“大志向”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