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王天辉:我的脱贫“翻身”记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2日

  我叫王天辉,今年55岁了,我家住在镇宁自治县六马镇板乐村。现在市场上有名的蜂糖李就是我家这里产的,这几年六马越变越漂亮,我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有起色了。 

  今天我想说说我的脱贫故事。在国家还没有搞脱贫攻坚以前,我是以在农村接私人修房子的“活路”为生,大部分情况下是接了上家没下家,也许近几个月还忙不过来,下几个月就只能在家坐着干着急了,收入低且不稳定。
  
  那个时候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天忙到黑也供不起家里两个老老、三个娃娃的生活。娃娃们还小,还在读书,我的妻子走不开,只能在家照顾娃娃和老人,收入几乎全靠我一个人打零工来支撑。就我那一年几千块钱不到的收入真的是老火起的,家里最不景气的时候,几乎一年不沾肉,只有在大年夜韬光,买点肥肉熬成油加到饭菜里,娃娃们才算是得尝到点腥。  

  这种心酸的日子在2013年开始有了变化,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带领下,我的家庭被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我们也不懂,只听说贫困户可以得到党和政府的更多政策照顾,帮扶干部到家宣传各种政策,如读书免费、参加合医有补助,生病可以先住院后付费还可以报销,帮扶发展李子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等。 

  我自己曾在心里怀疑说,哪有这么好的事?但政策帮扶力度大,之后果然孩子免费读书,我们也领了合医补助,看病有了报销。娃娃读书、生病住院得到了保障,很大一方面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那时候,帮扶干部经常到家里面走访,和我谈心,我也告诉他们我内心深处还是存在“不信命”的冲动,我为什么过得没有别人好?我贫困在哪里?我为什么做不了村里的大户人家?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我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自家在寨子里风光风光。
  
  后来,村里面开始大力发展产业,我心想,只有有了自己固定的产业才会有自己稳定的收入,在家打零工哪里是长远之计?恰好遇到国家这么多利好的政策,只要我勤劳苦干,生活就一定可以好起来,一定能摘下贫困的帽子,自家也能风光风光。  

  于是,我暗下决心打理好自家李子地。但万事开头难,虽然国家免费“领李苗、发化肥、送技术”,但我家的几十亩山地都没有通路,种起来很费力气,挂果了没路也没法摘收,虽然不甘心,但是心里偷偷打起了退堂鼓。“请放心,只要你种起,机耕道、产业路一定修好......”在帮扶干部劝说下,我“斗胆”种上了30余亩2000来棵蜂糖李树。 

  第一年,我的部分李子苗生长不尽人意,政府部门知道情况后,组织公司提供技术指导,上门服务,我才逐渐地掌握了盘苗、施肥、浇水、剪枝、拉枝等经验技术,通过这些年政府的帮扶和我自己大量的精力进行摸索实践后,如今,我也算是土里的“小专家”了。
  
  2016年,我家的蜂糖李挂果了,初果虽然不是很甜,卖得3万多块钱,但我的心头确实暖暖的,同一年,我们这里的机耕道也修通了,2017年初,我家通过种植蜂糖李顺利脱了贫,现在在村里总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了。 

  多亏党委政府带头跑,我们才有信心发展好。搞脱贫攻坚之后,现在我们有了平坦庭院、干净的串户路;有了机耕道、产业路;有了大水池、自来水;有了挡风窗、安全房;有了四通八达组组通、有了脱贫致富产业树;有了希望,日子更有奔头;我始终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必定安康幸福,日子越过越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元媛 整理


上一篇:【我的扶贫故事】肖正强:所有荣誉 激励我努力带领村民过更好的生活

下一篇:【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脱贫故事】黎小兵:从搬迁群众中来 为搬迁群众服务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