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微波荡漾,一艘艘游船点缀在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与鳞次栉比的房屋相映成趣,共同编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美,不止一面。两岸青山巍峨挺拔,直插云霄,乌江碧水潺潺流淌,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环绕其间。在这片绿水青山之间,化屋村正展现出一幅业兴、村美、人气旺的崭新图景,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化屋村,以前叫“化屋基”,意为“位于悬崖之下的村落”,昔日是一个被险峻山崖隔绝的偏远贫困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一系列精准且持续的惠民政策推动,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鼓励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美丽乡村该是什么模样?化屋村民居、山水、工坊之间铺展的画卷和点缀其中的一张张灿烂笑脸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一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去赶集,太方便了!”化屋村村民杨明兴说,“现在的生活,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说话时,她不自觉地摇了摇头,声音略带一丝颤抖。
是的,她刚才又一次想到了过去。想到那时出山“手扒岩”、喝水江边背、住着茅草屋的惆怅;想到风里雨里忙活一整年,每逢年关,还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想到这些,心中怎能不起波澜?
“我们的苦日子熬出头了!”不仅杨明兴的好日子熬出了头,整个化屋村都燃起了发展的希望。
化屋之变,源于“路”。
2004年,民建中央对口帮扶黔西,将化屋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修路是第一项帮扶举措。2007年民建中央协调交通运输部门修建新仁乡集镇至化屋村的旅游公路,这条连接化屋村群众与外面世界的通道,很快就成为化屋群众的致富之路。从最开始的“毛路”到沥青公路,再到旅游公路,一条路串起了千家万户,更让村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发展。
同时,在民建中央的帮扶下,化屋村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逐渐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让曾经的“悬崖村”变“旅游村”,一条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的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慢慢铺就。
二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化屋村,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欣赏自然美景,体验民俗风情。”化屋村驻村第一书记聂玉林一大早就带着一帮外国游客来到村里,边参观边为他们讲解村子的发展变化和当地的苗族文化。
“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真是太美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留学生陆会说,在中国留学期间他去过许多地方,而贵州的风景给了他极大震撼,他希望能天天生活在化屋这样的山水之间,尽享自然之美。
近年来,化屋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靠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趁着旅游热潮,化屋村倾力打造集休闲康养、民风体验、研学采风、游娱探险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新业态。通过整合资金,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旅游业,成功开设农家乐39家、精品民宿21家,提供床位191个。
与此同时,化屋村还精心建设了苗族迁徙古驿道(手扒岩)2.8公里,并完成了7.5公里的苗族迁徙古道修复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完善了1.2公里的旅游配套设施,包括建设旅游直升飞机停靠点和滑翔伞降落点各2个,铺设了2.6公里的沿江健身步道,并建造了3座旅游厕所和3座观光亭台。同时,对化屋码头进行升级改造,并配套建成游船购票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三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化屋村获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荣誉属于我们化屋村的每一个人,我们一定再接再厉,让化屋发展得更好。”到北京会议现场领奖的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激动无比。
近年来,化屋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杨文丽,化屋村里的苗绣致富带头人。不到30岁的她已经有20多年“绣龄”,手艺是从姥姥和妈妈那儿一针一线传下来的。
“刺绣蜡染是苗族传统文化,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将这一技艺传承好,争取让我们化屋的刺绣蜡染传遍世界。”杨文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运针走线、直播带货,把传统与时尚相结合。不仅是传统服饰,与苗绣相关的文创产品在这里每年也有几万件的销量。
在村里的帮助和支持下,这几年,杨文丽负责的工坊带动了20多位绣娘实现稳定就业。今年以来,苗绣工坊销售额已超过230万元,姑娘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并创新着民族传统的技艺和文化,化屋村蝶变也有她们的一份力量。
随着回到村子的人越来越多,杨文丽现在最大的希望便是有更多返乡创业的人能加入她们。
“来这里发展,我信心十足。”说起来化屋村发展黄粑产业的事,山水苗韵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涛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我们黔西黄粑的制作历史悠久。”
2021年10月,化屋村与田坝村联合成立山水苗韵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化屋黄粑品牌。为找准产品定位,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精准锁定消费者,通过创新口味、增添产品附加属性,拓宽了销路。
化屋黄粑的产业化发展让当地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化屋的村民淳朴勤劳,我们生产车间所有的工人都是当地的。”石涛说,去年公司的销售额有280多万元,这些都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
化屋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甜美。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