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行 看发展 | 后浪竞逐续华章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7日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在金沙县的沙土镇青山村送别了奔涌向前的乌江后,记者一行结束了此次对乌江的踏访。回望来时路,秋风冬云,船载车行,别梦依稀。而镌刻在脑际的一桩桩感人故事,萦绕在心间的一个个执着念头,在每一个午夜梦回时却那般清晰——


在黔西北高原的威宁自治县盐仓镇营洞社区,几棵高大的核桃树掩映下,涓涓清流从石缸洞涌出,一路潺潺,奔流出三岔河。洞旁伫立的“千里乌江行”石碑,成了乌江南源的醒目坐标。


在相距50多公里外的赫章县辅处乡兴旺村,长满柞子树的山脚下,兴旺龙井汩汩冒水,蜿蜒向东,汇聚成六冲河。井边镌刻的“乌江源”鎏金大字,寄寓着乌江北源六冲河的山高水长。


微信图片_20241227092721.png

乌江源头


作为贵州境内第一大河和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的南源、北源穿越了乌蒙山腹地的重峦叠嶂,最终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携手,汇成了浩荡乌江。她哺育着沿岸各族群众,是毕节市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乌江全长1044公里。干流跨越了贵州省北部和重庆市东南部,最终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


水,蕴蓄着灵气,塑造了文化。


翻开历史的篇章,“夜郎文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中叶至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乌江北源附近的赫章县可乐乡共发掘古墓葬380座,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各类文物2400余件,揭开了古夜郎的神秘面纱,其中出土的饰虎铜釜为战国秦汉文物,被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赫章可乐墓群也因此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5年获“全国十大考古基地”称号。可乐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41227104153.jpg

2000年可乐古墓葬群发掘现场(资料图)


江河不语流千古,日月无声照万年。


浩浩乌江,见证了两岸世事沧桑的发展历史,见证着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进入新时代,毕节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践行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更加坚定。


绿色,是厚植毕节发展的底色。植绿、护绿深深扎根于乌蒙儿女心间,因水而兴、向绿而行的故事不断上演——


当了28年营洞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苏吉章,时常到石缸洞查看乌江南源保护情况。望着多年前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种下的小树苗,如今长成郁郁葱葱的松树林,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化屋村村民杨清鑫夫妇放弃网箱养鱼,转产上岸当起了专职护河员,倾心守护“家门口”的一江碧水,用实际行动把乌江全面禁渔产生的生态红利,融进了自己有滋有味的生活里。


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村民积极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以肩挑背驮的方式背土、挑水,硬生生在石头缝里“抠”出成片的柑橘林,过上了持续增收的新生活。


DSC00275.jpg

金沙县沙土镇柑橘


绿色,是推动毕节发展的动能。在山高谷深的黔西北高原,日夜奔流的乌江南、北源奏响山与水的乐章,借“西电东送”的东风,传颂着东西部协作的动人故事——


2000年11月8日,贵州省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同时吹响了开工的号角,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架起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


位于引子渡岸边的织金县猫场镇,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全力推动劳务输出和劳务协作培训,引进“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等特色培训项目,形成良好的东西部人才人力协作工作格局,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3次就业岗位推荐服务,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全程暖心护送,获得群众点赞。


曾几何时,源源不断的“乌江电”,点亮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夜空,助力当地经济腾飞。如今,连绵不绝的“帮扶水”,积蓄澎湃动力,协助毕节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


支嘎阿鲁湖 何志刚摄.jpg

支嘎阿鲁湖(何志刚 摄)


绿色,是点燃毕节发展的引擎。30多年前,毕节试验区因改革而生,“生态建设”是试验区主题之一;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毕节肩负起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历史使命,“绿色发展”步履铿锵——


上世纪80年代,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群众在荒山秃岭上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用绿色斩穷根,一个个“和尚坡”穿上了“绿衣裳”,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绿水青山逐渐成了群众的“幸福不动产”。


绿满毕节,“碳”索新路。2022年2月,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同年4月,海雀村拿到全省第二张碳票。截至目前,毕节市已累计颁发5张林业碳票。


“我算了一笔账,这张碳票能让227户群众户均增收4400多元,空气真的卖成了钱。”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


2023年,毕节市全面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的建设工作。毕节市在全国率先探索“以碳代赔”修复生态新模式,全市共办理了“以碳代赔”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件。


伫望乌江沿岸,越来越多的村庄在绿色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沿岸各族群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共同守护好这条河。


羊肚菌大棚.jpg

羊肚菌大棚


乌江北源六冲河畔的纳雍县化作乡野鸡落村,深化落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创新实践村民议事会,把保护河流作为议事内容,赢得群众广泛参与。在红光组组长邱明海组织的院坝会上,有村民不禁唱起《野鸡落恋歌》:


野鸡落一座凤凰居住的村落,


这里的父辈手大脚也大;


野鸡落一座依山傍水的村落,


这里的河流水大鱼也大,就在你身边不会离得太远……


悠扬的歌声,随风飘荡在乌江沿岸。毕节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精彩故事,一如这滔滔奔涌的江水,气势激越,后浪竞逐,奔向远方!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2025来我家 | 12月28日晚19点 贵州安顺特色火锅陪您温暖过冬

下一篇:家政母婴护理服务和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两项“新国标”出台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