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此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2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为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兵分几路走进一栋楼、一个馆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看一棵树、一份手稿背后承载的信仰传承,感受一条“红飘带”带来的视觉震撼,了解一盏马灯如何在寒夜里照亮长征前进的道路,倾听“红色根脉”守护者和“小小红色宣讲员”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展示在贵州这片红色热土上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贵州省遵义市子尹路96号,参观者络绎不绝。从讲解员的叙述中,屡屡出现一个高频词:转折。
在遵义会议旧址旁边,便是遵义会议陈列馆。进入馆内,迎面而来的是参与遵义会议的20人雕像。三面大型浮雕环绕雕像,清晰印刻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
如今,这座馆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讲述着“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也成为弘扬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窗口。
数字化保护中
触摸文物对话历史
作为金牌讲解员的夏春每天穿梭在馆里,在讲解过程中,他会化身成纪念馆内行走的“历史书”。
作为金牌讲解员的夏春每天穿梭在馆里,化身成纪念馆内行走的“历史书”。周梓颜 摄
“每一段故事都很触人心弦,很多人在听完党最艰苦卓绝的历史后都感叹到不容易,来到这里沉浸式感受后,更加强大家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有一道特别的数字“文物墙”,游客只要点击“墙”上的图片,里面的‘文物’便会跃然眼前。
文物“上墙”,源于2013年的改扩建项目。“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项目,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老的陈列馆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黄超介绍,遵义会议纪念馆从2013年开工,历经两年时间,于2015年1月15日重新对公众开放。
改扩建后的陈列馆一改过去展陈陈旧、形式单一的模样,全面考虑革命文物的故事、历史意义,经过反复筛选,确定对一批珍贵的馆藏文物及旧址旧居开展数字化保护。
遵义会议纪念馆。周梓颜 摄
展陈方式从“静态被动”向“主动交互”转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观众通过文物数字化“触摸”文物“对话”历史,互动性得以增加。
“我记得开放日的那天,大家来参观的时候都感到新奇,觉得馆的内容比较丰富,展陈的形式也比较新颖,特别是我们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以及娄山关,三大场景更是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回忆起开馆那一天,黄超记忆深刻。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在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一份发言。周梓颜 摄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遵义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遵义会议陈列馆在完成部分文物和文保建筑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还定制研发了文物数字化展示管理系统、AR交互式故事性探索APP、多人VR影厅、藏品数字互动屏系统、拼图答题游戏桌面互动系统等。推出了“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全国巡展,开展了红色小小讲解员培训和讲解活动。2016年以来,推出了50余场的巡展,观展的观众接近200万人次,得到了大家的高度的肯定和认可。
“今年咱们接待观众达到了890万人次,达到了历史的新高。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馆也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黄超说。
伟大转折剧场里
上一堂“红色微课”
“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走近遵义会议陈列馆,看着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顿觉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从北京来的市民陈先生今年80岁,第一次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最令他感动的篇章便是长征精神。“在这里红军长征的足迹随处可见,他们都不是书上的故事,是感悟和见证,我会觉得党走到这步不容易,更加激励大家继续前进。”
伟大转折剧场宣传栏。周梓颜 摄
在距离遵义会议陈列馆约600米的凤凰山文化广场内,有一处形似“乘风破浪中的渡船”剧场——伟大转折剧场,中国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在这里精彩演绎。
60分钟的沉浸式,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在这场旅程中深刻感悟长征精神的伟大。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伟大转折》正成为一座城的红色新名片。“很多人来到遵义,在我们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展览的形式感悟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之后,再到我们的剧场去沉浸式看一场演出,具象化的历史情境让人深入其中,对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是很好的举措。”黄超介绍。
资料图。
自2024年1月首演以来,《伟大转折》剧目已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成为遵义红色旅游的新地标。
该剧目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以普通红军战士军医“小华佗”的战斗、生活为辅线,将前沿的舞台科技与红色故事进行融合创作,通过巨幕油画、战场硝烟、山水共舞、环绕音效等技术运用,再现“伟大转折”史诗。
9400平方米定制舞台、1000吨水循环成河、26米落差瀑布、20米吊挂平台、8D音效声环绕、360°旋转舞台……“声、光、水、电、影、景”多位一体的融合呈现了一场“红色浪漫”。
伟大转折剧场。孟锦群 摄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很用心,都深切传递出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精神,深刻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让我们感受到先辈的伟大,仿若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观看《伟大转折》后,市民李先生感慨地说。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未来,遵义还将以大型红色纪录片以及微短剧等更为新颖时尚的方式,来传播红色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
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作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最主要的就是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走在陈列馆中,一段段历史在演进。
长征期间,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在贵州88个县(市区)中,有60多个地方留下过红军的痕迹,全省保存着超过750处重要的长征遗址和遗迹。作为“伟大转折地”,贵州正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建设,推出一系列的红色文化产品,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张木桌见证了遵义会议的诞生。周梓颜 摄
结合资源特点,贵州省政府在2019年10月确立了“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布局,其中,“一核”即以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文物为核心,“一线”是以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线,“两翼”则是以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遗迹为两翼,“多点”包含了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节点。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一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遵义段)重点点位导览图上,清晰标注着从遵义会议纪念馆出发,南至贵阳、北至重庆、西至四川、东至铜仁的游览路线图,串联起贵州红色文旅生态圈。
“我们现在的重点是从数字化技术化这方面去提升展陈效果,想提升观众的互动感和沉浸式的体验。”黄超介绍,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将会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群众富裕,生活幸福。
“下一步我们想结合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在展陈数字技术上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雕像。周梓颜 摄
遵义的山山水水,有道不尽的红色记忆。
目前,遵义市已完成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等135个项目,12个红色旅游景区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遵义会议会址获“优秀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地”,大型情景剧《伟大转折》《娄山关大捷》常态化演出,革命老区群众自发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基本形成了长征精神展示、红色文旅融合、名城风貌“三大板块为一体”的建设保护格局。
一个个红色文化符号,在遵义这座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迸发成贵州大地上的耀眼明珠。
上一篇:一份手稿|揭开遵义会议诸多谜团
下一篇:一棵树|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