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军长征四支主力部队之一,红二十五军是人数最少也是最年轻的一支队伍。毛泽东主席曾称赞红二十五军长征是“中央红军之向导”“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以湖北省郧西县为重要区域,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播撒革命火种,开展武装斗争,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郧西会议旧址(资料图)
以郧西为中心 建立鄂豫陕边第一块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和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奉命西征。”12月27日,郧西县档案馆馆长孟帆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出发一个多月后,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到达湖北郧西湖北口、二天门一带,在大新川、小新川和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等地成立苏维埃政府,创建了鄂豫陕边区第一块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其中,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1935.1-1937.12)斗争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
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粮、抗捐、抗债、抗夫、抗丁等“五抗”运动和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活动。全区有1000多户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衣物等,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第一次做了主人。
鄂豫陕根据地不断扩大,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蒋介石调集重兵先后对红二十五军发动两次“围剿”。1935年6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继续北上。
紧急关头,留在陕南的鄂陕特委、豫陕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鄂豫陕特委(亦称陕南特委)。陕南特委和红74师,独立坚持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继续巩固、拓展鄂豫陕边这块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一张接力珍藏90年的红军“传单”
为发动群众,红军在郧西湖北口、关防乡等地区,积极宣传革命精神和党的政策主张,四处刷写革命标语,发放宣传单,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什么是红军》传单(郧西县档案馆供图)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抹黑红军,红军初到此地时,当地百姓对红军心生恐惧。为改变这一状况,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和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研究起草,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刻印《什么是红军》传单,渐渐打消老百姓的疑虑。”长期研究红二十五军长征史的郧西县人大常委会法制委主任委员李仁喜介绍。
1935年正月十六,红二十五军在二天门村召开数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村民李玉才徒步30多里地,来到会场,当场报名参加红军。
参加会议时,李玉才收到一份名为《什么是红军》的传单,上面写着:“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与穷人关系特别亲爱……”他将这份传单带回家,并交给妻子刘立英保管。“奶奶虽不识字,但能感受到传单内容的力量,把传单看得比命还重。她用红布包了又包,夹在家谱里,塞进屋檐下的墙缝中,用泥巴糊得严严实实。”李玉才的孙子李登科说。
在白色恐怖的艰苦环境中,在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反复搜查中,刘立英受尽折磨,始终没有交出这份传单。直到1981年,郧西县在当地收集、核查史料,刘立英老人才将珍藏46年的传单,交给了郧西县档案馆。
这份传单大小相当于一张A4纸,字迹工整,笔画有力,全文400多字,把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及有关政策讲得十分明确。
如今,这份珍贵的红色传单,珍藏于郧西县档案馆。“传单原先是白纸黑字,奶奶拿出来的时候,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传单已经被红布浸染成了红底黑字。”李登科说。
这张弥足珍贵的传单,是红军长征英勇征战的缩影,也是“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真实写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