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贵州 | 长征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为何是贵州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4日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png

隆冬时节,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伟大远征》的开场演出,将第五次反“围剿”战场的悲壮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场血与火的洗礼,红军战士为了理想信念拼杀,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疯狂进攻……在声光电营造的紧张氛围中,演员们艺术化演绎中央红军的危急时刻,红军战士“断肠明志”的故事让不少观众泪目。


血火洗礼10154_a.jpg

《红飘带·伟大远征》剧照。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包围追击,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由此拉开帷幕。


历时两年,历经六万五千里跋涉,跨越15个省份。长征期间,中央红军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4月离开,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红六军团于1936年1月至4月,在贵州活动3个多月,超过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


红军进入黎平城_a.jpg

红军进入黎平城。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转兵贵州期间,红军革命足迹遍及全省70%以上的市(州)县(区),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战等经典战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贵州也因此成为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


站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让人不禁探寻:为什么是贵州?


转兵贵州的历史必然


“原来这里是‘伟大转折的起点’。”这个冬天,黎平会议纪念馆迎来不少观众参观,河南游客张泽参观后感慨,贵州对长征的意义无可替代。


黎平会议纪念馆 _a.jpg

黎平会议纪念馆 。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黎平与湖南通道接壤,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地理位置险要,素有“黔东咽喉,军事要塞”之称。


这座闪耀着胜利曙光的小城有一条中间低凹、两头翘的街,名唤翘街。1934年,中央红军在通道转兵贵州后,中央政治局指挥部就驻扎于此。


1月5日,记者来到翘街,光亮整洁的青石板仿佛述说着这座小城数百年的历史沧桑。90年前,红军就是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翘街。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_a.jpg

翘街。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长征路上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可见问题的急迫与棘手。”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张中俞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到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当局在中央红军西进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中央红军由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付出了极大牺牲。从1934年12月血战湘江基本结束到1935年1月1日准备强渡乌江,中央红军对接下来的前进方向、战略方针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一开始的怎么按照原定计划北上湘西,到要不要按照原定计划去湘西,再到不去湘西去哪里?


渡过湘江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无视敌情,坚持按照原定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此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转移的路线和意图,调集重兵,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设置了一个大“口袋”,中央红军随时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20世纪的黎平城翘街_a.jpg

20世纪的黎平城翘街。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事实上,自湘江战役以来,红军队伍里弥漫着“怀疑”和“不满”情绪,要求“改变领导”的呼声越来越大。


此时,毛泽东受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批评和指责,被错误地解除红军指挥权已两年有余。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提出了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移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建议。


黎平会议前后敌我态势图_a.jpg

黎平会议前后敌我态势图。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解决战略方针、思想斗争、稳定军心等问题,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召开黎平会议并作出《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为什么选择在黎平召开会议?在张中俞看来,黎平是一座屯军移民卫城和行政府城,城墙高筑,经济比较富庶,让红军压力相对变小;在中央红军进入黎平之前,红七军、红六军团都曾经先后进入黎平,红军将士在这里执行严明军纪,开展红色革命活动,留下良好印象,奠定了群众基础。


陈云为黎平会议会址题字_a.jpg

陈云为黎平会议会址题字。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迫在眉睫的领导问题


黎平会议确定新的战略方针后,中央红军挥戈西进,占领乌江南岸的猴场。然而,关于转入湘西还是西进贵州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1934年12月31日傍晚,寒风凛冽,夜空中飘起雪花,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行军至乌江河畔,等待下一步的军事命令。


猴场2_a.jpg

猴场会议会址。瓮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横亘在红军面前的乌江又名黔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全长千余公里,天然落差2000余米,两岸绝壁高耸入云。如今,这里在水电站的作用下已是高峡平湖,河岸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巨幅摩崖石刻——乌江天险,河道两岸,红军行走过的步道清晰可辨。


很难想象,90年前这里是惊涛骇浪、激流险滩。


在距离部队30余公里外的瓮安县猴场镇,影响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会议——猴场会议正在召开。


猴场会议 1_a.jpg

猴场会议会议室。瓮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博古、李德反对中央红军北渡乌江,要求转入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李德认为,乌江很可能是另一条湘江。


毛泽东则坚决主张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力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黔北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行居2_a.jpg

猴场毛泽东行居。瓮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会议直至1935年1月1日凌晨才结束,猴场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重申黎平会议决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新的革命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北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猴场会址石嵌天井_a.jpg

猴场会址石嵌天井。瓮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决策咨询处处长朱仁印看来,这个决定实际上解除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会后,中革军委下达命令:进抵黔北,夺取遵义、桐梓!


微信图片_20231022190345_a.jpg

《红飘带·伟大远征》剧照。


1月3日拂晓,强渡乌江的战斗正式打响,至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批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先头部队化装成敌人溃军,智取遵义。


这场会议引领着红军队伍强渡乌江,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胜利。周恩来曾说,猴场会议是伟大转折的前夜。


猴场会议会址前的雕塑。 赵相康_a.jpg

猴场会议会址前的雕塑。 赵相康 摄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作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途中军民情深


长征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为何是贵州?朱仁印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国民党情报完全掌握了中央红军既定路线;二是贵州军阀士兵因普遍吸食鸦片,士气不足,力量薄弱;最重要的是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得人心。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内,一个锈迹斑斑的鼎罐格外引人注目。


鼎罐_a.jpg

鼎罐。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1934年9月20日,黎平县高屯中黄小里的杨昌华听说红军进寨,慌得来不及吃煮好的一锅稀饭就往山里跑了。等天黑回家后,揭开锅盖不见稀饭却见到20个铜板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们不在家,锅里稀饭我吃啦!开你铜钱二百文,放在铁锅内,到屋请收下。”杨昌华这才知道,红军并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乱拿东西,给百姓留下了良好印象。


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旧址——黎平荷花塘_a.jpg

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旧址——黎平荷花塘。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1934年12月18日,红军总政治部在黎平城荷花塘召集群众大会。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报,在长征专号第七期第2版头条位置,以《黎平城的群众大会一一到会三四百人 分发大批东西》为题报道了大会情况,记录了红军向百姓分发物资的盛况。

《红星报》关于1934年12月18日黎平群众大会的报道_a.jpg

《红星报》关于1934年12月18日黎平群众大会的报道。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都为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埋下伏笔。


长征途中,由于受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压榨和军阀蹂躏,贵州人民群众特别贫困,很多人衣不蔽体,骨瘦如柴;小孩在隆冬时节还是一丝不挂,瑟瑟发抖。他们被形象地称为“干人”。这种情形极大地震撼了转战贵州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


红军经过的黎平羊角岩:民国时期德国牧师郁德凯拍_a.jpg

红军经过的黎平羊角岩。民国时期德国牧师郁德凯 摄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所著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记载: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时任红九军团司令部参谋处文书林伟在《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记载:仅红九军团在剑河县城休整时,就有160余名苗族青年参加红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苗族新兵连。


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示意图2_a.jpg

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示意图。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统计,红军长征过剑河时,共有402名群众自愿加入红军队伍,投身革命事业。时至今日,剑河老县城和附近村寨的苗族同胞都一直以参军为荣。



上一篇:国办推18项措施 进一步繁荣文旅消费

下一篇:打击网络黑客犯罪成效显著,公安部公布8起典型案例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