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国妇女报头版刊文《贵州为青年投身西部“铺路架桥” 昔日就业“东南飞” 如今创业“凤还巢”》,报道了贵州积极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出台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普惠性政策,不断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实现政策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具体如下:
在传统认知中,贵州曾是“劳动力输出地”的代名词。而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度融合,贵州赤水、贵定、黄平等县域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这里既有竹林翻涌的生态画卷,也有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更孕育着让青年人“留下来、干起来、富起来”的时代机遇。
人才返乡激活产业“春水”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贵州的变化翻天覆地。而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新面孔”多了。“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创业者们正掀起一波返乡创业的浪潮。他们既有技术派“海归”,也有草根创业者,用行动在贵州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多元绚丽的青春画卷。
在赤水冠萃林业的实验室里,穆琴正在调试智能温控系统。这名辗转于广西、成都、深圳等地读书、工作,最终选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通过政府搭建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不仅开设了红托竹荪加工分拣中心、竹荪加工厂,成立贸易公司,还培养了自己的电商团队。
创业时,穆琴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其中,“我的核心团队中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员工,他们说回乡工作比在外面幸福感更强。”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90后”王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女青年,抖音账号有近80万粉丝。她创造了一种全新业态:前端免费教学吸引流量,后端销售菌种实现变现,中端组织农户规模化种植。2023年“双11”,王静的直播间单日售出菌棒5万袋,带动全县625吨食用菌走出大山。
“带头帮扶”助力创业“裂变”
“以前写代码是为了交房贷,现在是为家乡建‘数字竹海’。”在深圳做过“码农”的陈水芳,如今在赤水竹产业园负责智能分拣系统开发。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现社会价值”“支持家乡建设”成为大部分返乡青年的创业动机。相应地,贵州积极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出台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普惠性政策,不断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实现政策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贵定县建立的“产业导师库”汇聚200余名企业家,为青年提供“一对一”帮扶;赤水市建立新时代竹产业研究院,开设菌种培育、电商运营等定向培训班。
“技术是驱动企业健康成长的底座,只有把技术做好,企业才会更好地发展。”通过招商引资进入赤水的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江祖泉介绍,目前公司正在与贵州大学合作,借助高校理论成果生产自动化制造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在黄平县“新农人”集市上,苗族银饰与菌菇礼盒摆放在同一展台。“95后”摊主杨晓雯的直播镜头里,既有祖传的酸汤配方,也有自研的茯苓饼干。“曾经不想留乡,现在我发现能把民族文化变成潮牌才是真本事。”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正在重塑西部青年的精神面貌。返乡创业的青年们用实力证明:家乡既是精神原乡,更是梦想起航地。
王瑞欣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