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气清景明。
4月4日,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已至。作为二十四节气里与节日重合的节气之一,清明始终以独特的方式牵动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当春雨浸润新抽的柳条,当纸鸢掠过返青的稻田,每年这一承载着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特殊日子,在千年流转中沉淀出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眷恋以及对自然的礼赞。
贵州各地中小学开展清明祭扫活动。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从天文历法到人文礼俗,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双重属性,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里对天与地的深刻理解。
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晰记录着清明早已成为农耕时令的重要坐标,在气温回升、雨水充沛的时节,农谚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智慧如今仍在田野回响。
制作清明粑前要先做米面。图源:铜仁微报
作为节气之名,清明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管子》记载:“十二清明,发禁”。至唐代,清明节气逐渐与时间相近的寒食节、上巳节融合,开始向节日转变。到宋代,清明已成为独立条目列在“寒食”之后,吸纳了不少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包括扫墓、踏青、宴饮等。
明清时期,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式微,清明节则成为我国春季最主要的节日。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2008年4月4日,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贵州监狱系统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图源:贵州监狱
生命更迭与自然韵律共鸣
扫墓祭祖,作为清明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在袅袅青烟中勾勒出中国人特有的生命哲学。
而贵州的清明记忆,也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之中,人们携酒食祭祖、踏青插柳、敬仰先烈、食清明粑等寄托思念的习俗,与各地少数民族的春祭传统相互交融,形成了黔地独特的清明文化表达。
群众缅怀先烈。图源贵州监狱
在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龚德全看来,清明节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内涵。“延续千百年来的祖先崇拜仪式体现在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它不但构成了岁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血亲家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并由此彰显了清明节特殊的社会学意义和生命力。”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清明节期和祭祀习俗存在些许差异,如黔南州罗甸县的布依族于三月初三会携五色糯米饭祭祖;黔东南州的部分侗乡则把清明节称为挂青;一些水族村寨不仅祭祖,还会祭祀稻种;土家族群众在清明当日除了上坟挂青,家里还会吃猪头肉,流传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清明粑,贵州清明节期间的代表性美食。图源:铜仁微报
舌尖上的农耕记忆
对贵州人而言,清明除了扫墓祭祖,还是繁忙农事的高峰期和出门踏青觅春光的佳日,更是一场舌尖上的农耕记忆。
在铜仁市思南县,村民罗永碧家每年清明都会制作清明粑,家里厨房灶台前,蒸汽氤氲中总弥漫着一股艾草与糯米的香气。“我们上山扫墓要翻几座山,带上一包清明粑,填饱肚子又表达了心意。”罗永碧说,制作清明粑的手艺承载着她们一代人的儿时记忆,祖辈传下来的清明粑既是祭祖供品,也是春耕时节的能量补给。
村民制作清明粑。图源铜仁微报
随着时代变迁,清明的文化表达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机。
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举行“我们的节日·清明”相关活动,让当地群众通过品尝青团、制作纸茑、鲜花换纸等进一步了解清明习俗;
贵阳生态科普馆举行“童眸探春·稚笔绘清”清明节主题活动,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科普知识的科普,激发参与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黔南州都匀市则举办了“诗韵清明 文化传承”2025年清明诗会,这是当地连续11年在清明开展文化活动;
……
都匀市开展的2025清明活动。图源:桥城都匀
杨柳依依风轻轻,念兹在兹,慎终追远。绵延两千多年的文化仪式在一场场活动中书写着中华传统文化最动人的传承。清明,让人们在铭记中生长,在离别中相逢,在古老的节气里,永远葆有清洁而明净的生命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