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胜境,120多万座大山热烈躺在黔贵大地。时光流转,这些形态各异的山峰孕育出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让贵州成为我国世界遗产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截至目前,贵州共拥有5项世界遗产,包括4项世界自然遗产和1项世界文化遗产,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交相辉映,贵州这些“世界级名片”正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荔波喀斯特
荔波喀斯特位于北纬25度、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喀斯特地貌与森林生态完美结合的典范。2007年,荔波喀斯特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成功,成为贵州首个、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此后,荔波凭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态保护圈”两张世界名片,吸引全球目光。
在荔波这片喀斯特地貌上,最具代表性的荔波茂兰保护区与荔波小七孔景区拥有桫椤等珍稀植物及喀斯特漏斗森林等景观,锥状喀斯特峰丛与原始森林共生,水上森林四季景色变幻。这里,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139种二级保护植物相依相生;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0余种二级保护动物和谐相处。
荔波小七孔山水成画
天蓝、水清,景美、人和。荔波喀斯特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近年来,这里不断丰富完善旅游业态,向深度生态游迈步发展。在以荔波喀斯特为主的拳头旅游产品带动下,2024年,荔波接待游客超27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总收入231.67亿元。到贵州,游小七孔已经成为来黔游客的主要选择。
赤水丹霞
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地处贵州遵义赤水,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丹霞地貌面积最大,出露最齐,特色最典型的自然景观。2010年,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通过,赤水丹霞成为贵州第二个、我国第八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赤水丹霞不只有单一的丹霞地貌,这里丹霞地貌与远古植被、2359种动植物共存,结合了瀑布、湿地、翠林、竹海等诸多美景,是世界罕见的绿色丹霞景观。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赤水丹霞发育并保存了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等完整的生态系统。
赤水丹霞旅游区
亿万年时光沉淀一片丹霞赤壁,今日,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赤水丹霞旅游区在世界脱颖而出,这个集新、奇、险、秀、幽、野六大特色于一体的中国丹霞之最,正用饱经岁月的土壤讲述着地球的变迁,勾勒出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自然奇观,吸粉无数。
施秉喀斯特
施秉喀斯特是在古老的、相对不可溶的白云岩上发育形成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以峰丛峡谷喀斯特最为典型,是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白云岩喀斯特最典型的范例。施秉喀斯特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北部,由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黑冲景区组成。
2014年,贵州施秉喀斯特与广西桂林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广西环江喀斯特共同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第三个、中国第四十八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施秉云台山景区。王远柏 摄
群峰耸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施秉喀斯特高大的石柱、笔直的陡崖、岩顶部洞穴等共同组成锥状峰丛峡谷,记录数亿年地质变迁的壮阔历史,演变着一部美丽蜕变的喀斯特史诗,这里不仅拥有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更填补了世界遗产中白云岩演化空白,被誉为“世界最美的白云岩喀斯特”。
梵净山
梵净山之名,来源于“梵天净土”,这里曾是弥勒佛的道场,香火鼎盛。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主峰、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拥有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2018年,梵净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第四个世界自然遗产,同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山形复杂,环境多变,由此形成了全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基地。
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高达12万至18万个,繁衍着野生植物和动物7154多种,栖息着黔金丝猴、藏酋猴、云豹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其中黔金丝猴被誉为“地球的独生子”,“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称实至名归。
梵净山
发展与保护同行,梵净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还享有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是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坚强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梵净山接待游客达19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7万多人次,增长119%,创历史新高。
海龙屯遗址
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境内,《明史》称其“飞鸟腾猿,不能逾者”。2015年,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入列世界遗产也让这一沉睡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古迹,渐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龙屯作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古军事建筑遗址之一,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第十五世土官杨文时期,是宋蒙战争背景下,由南宋中央朝廷同意修建的“国家军事防御工程”,遗址区面积1288.21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160.42公顷,现遗存主要包括城防设施、行政及生活设施,手工业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水井遗址等。
海龙屯遗址
海龙屯承载着土司制度兴衰与“改土归流”历史,见证了中原王朝与西南边远地区的互动。海龙屯的考古发掘成果,先后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等奖项。如今的海龙屯除了累累殊荣,还通过科学化保护、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吸引着世界目光,这一藏在大山深处的文化瑰宝正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聂建云
海报设计 徐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