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聚焦贵州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4日

 9月14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贵州旅游专题,聚焦贵州继前些年实现避暑季游客量“井喷式”增长后,贵州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目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刊发《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贵州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立足特色资源 做强山地旅游》《用好自然珍宝——创新业态,提升旅游品质》《用好文化瑰宝——串珠成链,乐享非遗之旅》,具体报道如下:

微信图片_20230914100857.jpg

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贵州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914101120.jpg

贵州兴义市万峰林。张 霆摄(人民视觉)

  夜幕降临,每人举起一柄火把,3000多人的队伍蜿蜒而上,将二十四道拐盘山路照得绚烂夺目……今年8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举行火把节活动,不仅让当地群众乐在其中,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打卡”。

  “好看、好玩、好吃又好爽,叫人舍不得离开!”山东游客李小坤说,音乐节、美食节、篝火晚会、民族传统运动赛事等轮番上演,一家人玩得尽兴,不知不觉在这座西南小城逗留多日。

  从“来过”到“留下”,李小坤这趟晴隆之旅,折射出贵州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继前些年实现避暑季游客量“井喷式”增长后,贵州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目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喀斯特地貌、山地气候资源、多彩民族文化

  用活特色资源,建立旅游产品体系

  秋日,位于黔西南州的万峰林景区,万般奇峰重叠,山下金色稻浪铺展。纳灰河弯曲流淌,串起一座座布依族村寨,好一派迷人的山水田园风光!此时,悠扬的乐曲响起,人们围坐在一起,拿起牛骨胡、竹筒琴等乐器吹拉弹唱,演绎古老的布依族八音坐唱,令人陶醉。

  万峰林景区的自然景观十分独特,被誉为“锥状喀斯特大型天然博物馆”。“用活特色资源,让人体验不同旅游乐趣。”韦珍说。作为景区旅游项目开发负责人,韦珍和同事们努力全方位展现万峰林的魅力。

  万峰林旁边,“乡愁集市”改造升级后,打造八音坐唱专门展演场所,汇聚草编、蜡染等非遗工坊,沿街布设民宿、小吃摊、特色餐厅等,为游客提供集吃、看、娱、购为一体的服务。景区依托山林、河流、村寨、民俗等元素,建成20个文旅业态组团。今年1月至8月,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旗下各景点和场馆累计接待游客超160万人次。

  森林覆盖率超过62%,土地面积92.5%为山地和丘陵,多山、多河、多瀑、多洞、多湖,贵州的自然风光千姿百态。同时,多彩民族文化成就了贵州“文化千岛”“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美名。用活特色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万峰林景区的发展之路,正是贵州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共识。

  凭借优越的山地气候资源,六盘水市推出“春天赏花、夏季避暑、秋季乡游、冬季滑雪”特色项目,培育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及13个国家4A级景区。遵义市播州区乌江寨将8个民族不同的美食和表演汇聚起来,结合非遗文化打造学做花草纸、欣赏独竹漂、品尝“八方宴”等场景式新体验,旅游业绩迅速增长。

  坚持“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定位,贵州推出5个世界遗产地、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8个国家森林公园以及757个中国传统村落,初步建立起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组合开发,有效避免了景观的同质化。”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登记旅游资源单体82895处,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7000余处。

  “体育赛事+旅游经济”“研学旅游”“桥旅融合”

  丰富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今年夏天,被网友称为“村超”的乡村足球联赛,让深藏雷公山腹地的榕江县火爆“出圈”。20支以村为单位的业余球队,每踢一场比赛,平均线上直播观众超5000万人次,有逾5万名游客、球迷涌进榕江县。

  面对“村超”带来的超高流量,如何让客人留下来、消费起来?脱贫不到3年的榕江县交出了亮眼答卷——利用场馆周边空地,规划2000余个免费摊位,“地摊经济”搞得有声有色;举办芦笙等民俗展演,让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与文创产品走近观众;挖掘“体育+”元素,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精品民宿共同为体育赛事引流……

  “县里酒店业迎来发展新机,也面临提升服务的挑战。我们从今年2月起累计向全县20余户酒店商户授信,授信金额2000余万元,帮助完成升级改造。”贵州银行榕江支行行长刘正华说。

  榕江县县长徐勃介绍,当地以赛促旅、以赛促产,努力开发更多“超好吃”“超好游”“超好玩”的“村超”业态。在两个半月的赛事期间,累计吸引游客338.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4亿元。

  “体育赛事+旅游经济”,榕江县从乡村体育的“乐子”中找到乡村振兴的“路子”。放眼贵州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融合、跨界、拓展,引导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让旅游变得“有看头、有玩头”,将短时间的吸引力转化成长久的“回头率”。

  天坑幽深、溶洞遍布,位于绥阳县的十二背后旅游区,形成了洞、林、山、水密布的生态组合。为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景区推出了洞穴探秘、飞拉达、攀岩等10多项体育旅游项目,创新开发“洞穴+体育”“洞穴+诗歌”“洞穴+非遗”等文旅新业态,成功获评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游成了我们的一块招牌,客源覆盖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客栈常常一房难求。”十二背后旅游区新业态事业部总经理江伟说。

  一些看似平常的场所,一经赋予新玩法,很快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贵州公路桥梁超过2.8万座,被誉为“桥梁博物馆”,衍生出的高空蹦极、急速滑降、空中餐厅等项目,开启了桥旅融合的新尝试;嵌入夜宵、夜景、夜演、夜购等业态,贵阳市区一个老集市摇身变成潮玩新地标青云市集,日均客流量迅速攀升至4万人次。

  今年1月至7月,贵州累计接待游客3.8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4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26.6%,游客人均消费1127.76元,同比增长9.4%。

  “两免两减半”优惠、推进旅游市场整治

  做优旅游服务,擦亮“多彩贵州”金字招牌

  6月初,贵州推出“两免两减半”优惠活动,对全国各地的学生、老人、儿童等群体实行景区免门票等政策,其他群体实行半价优惠。同时,在特定时间对外省份入黔车辆实行过路费半价优惠。这已经不是贵州第一次出台旅游优惠政策。近年来,针对重点景区景点门票及交通费用,贵州不断推出优惠措施。

  将减免时间放在旺季实行,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文旅消费券,贵州用实打实的措施,彰显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与用心:宁愿少赚点门票钱,也要让游客感受到满满诚意,主动走进贵州,渐渐喜欢上贵州。

  做优旅游服务,各行各业积极作为,共同擦亮“多彩贵州”金字招牌。8月底,贵阳至南宁高铁全线通车,荔波小七孔景区人流量激增。景区顺势实施“一票7日使用制”,为游客尽情游玩留出充足时间。为保障自驾游客绿色出行,南方电网在贵州建成充电基础设施3.4万个,充电服务能力达118万千瓦,建成以市(州)所在地为中心、连接88个县区、带动985个乡镇的三级充电网络,全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充电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骨干充电网架构基本形成。在贵州银行、国开行贵州省分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下,各景区硬件设施标准化、规范化水准不断提升。

  营造游客放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贵州深入推进旅游市场整治三年行动和“黔锋行动”,出动执法人员4.1万人次,检查1.6万家次,立案37件。从2017年开始,连续开展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鼓励广大游客和群众投诉举报旅游中发现和遭遇的“痛点”,对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给予200元至5000元现金奖励。

  今年4月,有游客向贵阳市公共服务热线反映,自己被带团导游多次诱导购物并遭遇其恐吓。执法人员对游客提交的录音证据进行核实后,迅速采取行动,对涉事导游罚款两万元,还对所属旅行社给予停业整顿1个月的行政处罚。“没想到这么快,处理力度这么大!”这名游客感叹。

  当前,贵州旅游产业处于优势转化提升期,将持续深入实施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旅游领域存量项目等行动,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把旅游业建设成赋能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立足特色资源 做强山地旅游

  清晨,万峰林雾气升起,座座山峰若隐若现;午后,马岭河峡谷瀑布奔腾,形成一道道彩虹;夜晚,八音堂里琴声悠扬,布依族八音坐唱高亢悦耳。

  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主城区周边分布的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等6个国家4A级景区,令人流连忘返。作为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黔西南州立足瑰丽神奇的山地资源禀赋、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以“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为定位,立足特色资源,做强山地旅游。今年1月至8月,黔西南州接待国内游客297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1.38亿元。

  9月15日至16日,2023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将在黔西南州举行,以会带产、以产促会,推动当地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户外运动乐园——

  攀岩、马拉松运动在万峰成林处开展

  沿着盘山路,穿过山林一路向上,走进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如入世外桃源,豁然开朗。在这里,筏子河静静流淌,划桨人撑起船桨悠悠向前;攀岩者面对165米高的绝壁向阳而上,挑战登顶;游客们憩于山顶咖啡吧,迎着山风,享受清凉……

  2021年,来自广东的一家专业户外运动企业在考察多地后,选择安龙县笃山镇梨树村这块“宝地”,开发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既有青山绿水的‘静’,又有山地运动的‘动’,我们对这里一见钟情。”安龙县世纪投资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斌说。

  吴斌介绍,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公园提升品质,丰富业态,规划建设栈道攀岩、空中冒险乐园等近20个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及休闲游憩功能区。运动项目的设置覆盖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的多个领域,兼顾各年龄段和体能层次的人群。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300多年前,徐霞客游历贵州,如此盛赞兴义万峰林。万峰林由2万多座山峰组成,峰林地貌绵延2000多平方公里。走进万峰林,游客多了体验感和参与感。

  今年8月,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建成投用,连接起贵州醇景区与万峰林景区。“串起沿线20个业态,连接起11个村(社区),可近距离感受将军峰、福字田等代表性景观。”万峰林旅游集团行政总监罗亚军说。

  9月10日,“加油奔跑 兴义真好”2023年万峰林半程马拉松赛在此鸣枪开跑,吸引1万余名跑步爱好者报名参赛。沿着赛道奔跑,一路上,典型的喀斯特景观与蜿蜒的纳灰河做伴,流水潺潺,稻田飘香。

  探访黔西南州,境内遍布奇峰、飞瀑、峡谷、河流、湖泊、云海、温泉、溶洞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丰富的山地资源为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黔西南州开发旅游新业态,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攀岩、垂钓、漂流、马拉松、汽车拉力等户外运动项目,不断完善山地旅游设施,优化山地旅游服务,擦亮“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品牌。

  人文康养胜地——

  山水荷塘边,风景优美、文化润心

  穿过招堤牌坊,脚下是300余米的石堤。招堤一侧是安龙县加油文化公园。

  这座石堤始建于1694年。乾隆年间,当地在长堤两侧遍植垂柳;道光二十八年,当地在水中种植荷花,并将石堤加高5尺。经过历年保护和修复,招堤形成了如今的面貌。一道长堤,既连通了河道两岸,又形成了一处胜景。

  据介绍,清代张锳主政当地期间,对教育极为重视。每夜交更以后,便派两名差役从府衙出发,沿着城内的大街小巷为读书人添加桐油,老百姓称为“加油”。张锳任知府10余年,这里学风浓厚,人才辈出。

  招堤是景区,也是当地人的“后花园”。今年,安龙县在招堤十里荷塘建设了一条10余公里长的荷花健身跑道,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荷花养眼、荷香润肺、文化润心,漫步其间别有一番滋味。”徒步爱好者李成财说。

  在兴义市南,距万峰林景区1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纳具·和园”康养小镇。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众多。2019年,兴义市修复改造老式民居,保留古寨原有风貌,打造以中医康养、森林康养为特色的文旅小镇。

  群山环绕着布依族民居,负氧离子极为丰富。“纳具·和园”小镇成为不少人康养旅居的首选。“早上听鸟鸣,晚上闻蛙叫,空气都是甜滋滋的。”来自浙江的游客王慧萍说。

  黔西南州地处北纬24—26度之间,低纬度、中高海拔气候完美结合,不高不低、不冷不热、不湿不燥。黔西南州发挥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优势,推动“康养+”多业态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康养胜地,让“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的名声越来越响。

用好自然珍宝——创新业态,提升旅游品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黄果树景区广场上音乐响起。大瀑布前,光影变幻,瀑布上空彩虹飞架,石壁之上“龙腾鱼跃”……“夜游黄果树”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来自辽宁的游客李美娟,欣赏完美轮美奂的光影实景秀,不由赞叹:“印象中的黄果树都是白天的壮美画面,没想到夜晚的景区也如此迷人。”

  “夜游黄果树”项目的开发,突破了景区“流量”难变“留量”的痛点,网上好评不断,游客纷纷“打卡”。

  在黄果树旅游区售票大厅广场,一个色彩鲜艳的超大卡通玩偶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它叫“布依菓菓”,更有趣的身份是“飞越黄果树——360极限飞球球幕影院”。走进观影厅,可见一块半球形屏幕悬于眼前,一次性可容纳60人共同观影。动感座椅、“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游客可以在影院欣赏安顺市的主要景区,享受不一样的“飞行”体验。

  科技提升了黄果树旅游区的服务品质。依托智慧旅游平台,景区实行“实名预约、分时预约”。游客只要通过网上预约门票抵达景区入口,拿出身份证、人脸识别便可入园,整个过程只需10多秒。特意从陕西来黄果树参加音乐节的游客张波说:“过去只知道黄果树瀑布好看,这次体验到好吃、好玩、好住,忍不住多待几天。”

  举办音乐节、打造高端民宿、开发研学项目……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黄果树旅游区党工委在业态创新上下足功夫。依托黄果树旅游品牌IP,引入新兴科技业态,植入当地文化元素,开发夜间旅游项目、丰富业态布局,努力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今年1月至8月,黄果树景区接待游客409.9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09%;实现旅游收入60507.5万元,同比增长122.45%。

用好文化瑰宝——串珠成链,乐享非遗之旅

  篮球场上,当地群众身着盛装、手持芦笙,伴随音乐翩翩起舞,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观众席间,众多球迷吃着卷粉、喝着果汁,欢呼喝彩、加油助威,这是体旅融合的新颖探索。

  8月底,深圳游客夏杰带着一家人,辗转15小时,跨越1000多公里,自驾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见证火爆出圈的“村BA”现场,邂逅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

  “来到台盘村,既能观看乡土味十足的比赛,又能体验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将所有惊喜一网打尽!”看到家人看得开心、玩得尽兴,夏杰计划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探寻更多民族文化。

  受“村BA”的带动,台江县旅游持续火热。今年前8个月,全县旅游接待421.38万人次,同比增长51.46%;旅游收入56.93亿元,同比增长71.63%。

  “‘村BA’得到大家追捧,关键在于多元文化融合,有效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台江县委书记陈震表示,经过1年时间沉淀,“村BA”在吸引巨大客流的同时,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黔东南州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目的地,推出乡村旅游公路。整个线路包括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西江肇兴连线以及“三山三江”拓展线。

  “沿线传统村落众多,文化原生性保存完好。借着乡村旅游公路,将其串珠成链,可以乐享非遗之旅。”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常海表示,全州以旅游为抓手,持续在乡村产业上求突破,在乡村旅游上走前列,在乡村文化上创品牌,在乡村建设上显特色,在乡村治理上做示范,全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上一篇:2023网络名人贵州行丨点赞安顺坝陵河大桥和屯堡村落!

下一篇:屯堡文化让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