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过好春节意味着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
春节,作为新岁的开篇,承载着千家万户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当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老老少少绽放着笑颜,便是人间至美的风景。
在乙巳蛇年春节到来之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人间美景看贵州”系列报道,以春节期间的多样体验为主线,从“我邀亲友来过年”感受幸福团圆,从“穿越时空的年味儿”品年味变迁,将贵州大地热闹欢腾的新春画面一一串联,记录阖家美满、活力迸发的贵州新年盛景。
大年初二,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盐井村的阮女士家里格外热闹。女儿女婿开着小轿车,后备箱里塞满了大包小包的礼物:大虾大闸蟹、车厘子、进口坚果、食用油、苹果……阮女士一边接过礼物,一边笑着念叨:“现在日子好了,拜年礼物也越来越讲究了,哪像我们那会儿,提把面条就算体面了。”她转身将礼物一一摆上桌,红色的礼盒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喜庆。
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盐井村,阮女士(左)回娘家拜年。
时光倒回上世纪90年代,拜年礼物远没有今天这般丰富。家住纳雍县张家湾镇明山村的张女士还记得,自己刚结婚那会儿,回娘家拜年带的是一块年糕、一块腊肉和一瓶酒。“年糕是用10斤糯米打的,腊肉是自家腌的,酒是1.5元一瓶的‘瓶子酒’,总共花不了几元钱。”张女士说,那时候物资匮乏,礼物虽简单,但也饱含心意。
毕节市纳雍县张家湾镇明山村张女士一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拜年礼物逐渐从“吃饱”向“吃好”转变。阮女士回忆,2000年后,白糖、面条、糕点成了常见的拜年礼物。“生活条件好了,礼物虽然还是以食物为主,但种类多了,品质也提升了。”
这些年,拜年礼物的变化更加显著。阮女士今年回娘家拜年,买了车厘子,两桶油,还有一箱苹果。“过去讲究大鱼大肉,现在更注重健康和品质,海鲜、进口水果都成了热门选择。”阮女士笑着说,“今年更省事,女儿还直接给了几千元,让我们自己在网上买喜欢的。”不仅是礼物变了,购买方式也变了。以前,买年货、备礼物得等着赶集,如今,年轻人更喜欢在网上挑选。“我女儿说网上选择多,价格透明,还能直接送到家,方便多了。”
拜年礼物的变迁,不仅体现在种类和购买方式上,也反映在载具的变化上。今年65岁的杨先生感慨道:“以前拜年礼物都是手提肩扛,后来有了摩托车,现在家家户户开着小轿车,礼物塞满后备箱。”
从年糕腊肉到水果海鲜,从手提肩扛到轿车载货,从赶集抢购到网购直达,拜年礼物的变迁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缩影。它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亲情与温情。正如阮女士所说:“礼物变了,但心意没变,团圆和祝福是春节永恒的主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