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地戏表演者们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随口而唱,应声而舞,演的是忠义仁勇,唱的是精忠报国,台上如有“千军万马”,一瞬间将天地拉回金戈铁马的战场。
“没有丝竹小调的柔媚缠绵,只有金鼓齐鸣的雄浑高亢。这不仅是一出戏,更是一堂历史课。”看过地戏的游客发出感叹。表演中,演员们在对唱里传递出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刻诠释,他们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正义的守护者,让地戏成为屯堡文化的活态记忆。
安顺00后地戏传承人周顺。
地戏这一古老的传统戏剧也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戏剧发生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生动教材。
来自安顺的“00后”小伙儿周顺,打小在家人的影响下就接触了地戏。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地戏班子里度过的,那时的他见证过地戏的辉煌,那是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颜开,是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的人气与热情,是无数外国游客到贵州必须一睹地戏风采的吸引力。
周顺在表演地戏。
周顺介绍,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地戏的表现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地戏对于我们屯堡居民来说,除了闲暇观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通过地戏传承下来的,这些故事从小就引导着我们积极生活。”周顺说,自己选择学习地戏,不仅是因为爷爷陈先松是上一代地戏传承人,地戏自身的魅力也让他痴迷,他想要将地戏继续发扬和推广下去。
热爱地戏的周顺。
作为年轻一代的地戏传承人,这些年来周顺也一直在地戏传承和创新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如今的地戏在保持精髓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精简化、浓缩化,通过更多自媒体的手段让地戏得到更多样化的传播,也让来到贵州的游客能够听得懂、看得懂地戏。”
>>>>>>>>>>
阅读链接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习俗记 | 鲜活动态的江淮遗韵打开一扇记忆之门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习俗记|张定贵:屯堡习俗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符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文/陈江南
图/刘义鹏 陈祖嘉
视频/周梓颜 陈祖嘉 刘义鹏 周尧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