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物简介:
厐思纯:贵州省文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明、清、民国史研究。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历史学会理事、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出版作品《贵阳人文读本》《明清贵州七百进士》《明清贵州六千举人》《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等。
明朝的官学体制建立之后,迭经数代人的努力,一批军屯世家的子弟先后叩开科举之门,开启了科甲兴隆、代有人出的家族传统,助推了贵州文教的兴盛,加速了贵州的文化融合。
“在明朝将教育列为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朝廷在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要求驻黔官员‘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地方史专家厐思纯说,治国驭民的政策指引下,贵州各府、州、县学和书院乘势而起,治黔官员们以振兴文教为职责,建文庙、办书院,大力提倡儒学、培养人才。
参加讲座授课的厐思纯。受访者供图
明朝作为贵州建省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贵州文教事业勃兴的关键时期。明嘉靖九年(1530),贵州籍官员田秋向朝廷奏请独立开科,为黔地士子免除了跋山涉水远赴他乡应试的困苦。
在厐思纯看来,对于当时“钱赋所出不及江南一大县”的西南省份贵州而言,贵州在开科后的300余年间,涌现出大批在科举场上脱颖而出的杰出之士,是贵州文教星空中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位于遵义的黎庶昌故居。李贵云 摄(贵州图片库发)
“可以说,明清时期是贵州文教发展的转折期,两代共培养出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一探花’的骄人成绩,被人誉为‘俊杰之士,比于中州’,凸显了贵州士人的风采。”厐思纯认为,大大小小的官学、书院,点燃了贵州文教的星星之火,又沿着驿道形成燎原之势,才有了“君看缥缈綦江路,万马如龙出贵州”的盛况。
>>>>>>>>>>
阅读链接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文教记 | 卫学渐兴人文蔚起,崇文重教传播中原文化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文教记|安顺文庙:积淀书香雅韵,见证文脉流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总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文/陈江南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